首頁

徐霞客遊記 - 241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241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241頁

朗讀:

其峽南北山壁夾而成,路由溪北沿北山之麓入,一里,仰見北崖之上,石壁盤突,其間駢列多門,而東一門高懸危瞰,勢獨雄豁,而磴跡甚微,棘翳崖崩,莫可著足。乃令顧仆並行李俟于下。

余獨攀躍而上。


  

久之,躋洞東,又見一門側進,余以為必中通大洞,遂從其側倒懸入大洞門。

其門南向甚穹,洞內層累北上,深十餘丈,而闊半之,然內無旁竇,即前外見側迸之門,亦不中達也。

出洞,欲東上側門;念西洞尚多,既下,欲再探西洞;望水洞更異,遂直從洞下,西趨水洞。又半裡,西峽既盡,山環于上,洞闢于下,水從東來逼南崖,搗西洞入,路從其北墜岡下。余令肩夫守行李于岡上,與顧仆入洞。洞門東向,高十餘丈,而闊半之。始涉水從其南崖入,水漱北崖而環之。入五六丈,水環北崖,路環南崖,俱西轉。

仰見南崖之上,層覆疊出,突為危台,結為虛樓,皆在數丈之上,氤氳闔闢,與雲氣同為吞吐。從其下循之西入,北崖尚明,水漱之;南崖漸暗,路隨之。西五六丈,南崖西盡,水從北崖直搗西崖下,西崖遂下嵌成潭,水嗚嗚其中,作衝激聲,遂循西崖北折去。路乃涉水循東崖,北向隨之。洞轉而北,高穹愈甚,延納余朗,若昧若明。又五六丈,水漱北崖復西轉,余亦復涉西涯。於是水再環北崖,路再環南崖,竟昏黑不可辨,但聞水聲潺潺。又五六丈,復西遇水,其水漸深,既上不可見,而下又不可測,乃出。

出復四渡水而上岡。

聞岡上有人聲,則沙朗人之耕隴者。

見余入洞,與負行李人耦語相對私語待之。為余言,水之西出,即陡坡北峽;山之上度,即天生橋間道所從,如前之所標記者。始恨不攜炬,竟西從洞中出也。其人又為余言,富民有老虎洞,在大溪之上,不可失。余謝之。乃西上躡嶺,一里半,登其脊,是為天生橋。脊南石峰嶙峋,高聳而出,其脈自陟坡東,度脊而北,間道循其東陲,陡坡之澗,界其西麓;至此又跨洞北,屬於沙朗後西山,水從其下穿腹西出,路從其上度脊西行。脊西瞰,即陡坡澗水,直走而北,至此西折,脊上之路,亦盤壑西墜。益信出水之洞,即在其下,心懸懸欲一探之。

西行山半者一里,見有岐直下峽底,遂令顧奴同負襄者由大道直前,余乃獨下趨峽中。半裡,抵峽底,遂溯水東行。

一里,折而南,則後洞龐然西向,其高闊亦如前洞,水從其中踴躍而出,西與南來之澗合而北去。余溯流入洞,二丈後,仰睇洞頂,上層復裂通於門外,門之上,若橋之橫于前,其上複流光內映,第高穹之極,下層石影氤氳,若浮雲之上承明旭太陽光也。洞中流,初平散而不深,隨之深入數丈,忽有突石中踞,浮于水面,其內則淵然深匯,磅礴崖根,不能溯入矣。洞頂亦有石倒騫,以高甚,反不覺其夭矯。其門直而迥,故深入而猶朗朗,且以上層倒射之光,直徹于內也。出洞,還顧洞門上,其左懸崖甚峭,上復辟成一門,當即內透之隙。乃涉澗之西,遙審崖間層疊之痕,孰可著足,孰可倒攀,孰可以宛轉達,孰可以騰躍上。乃復涉澗抵崖,一依所審法試之。

半晌,遂及上層外,門更廓然高穹也。

入其內,為龕為窩,為台為榭,俱浮空內向。內俯洞底,波濤破峽,如玉龍負舟,與洞頂之垂幄懸帔,昔仰望之而隱隱者,茲如纓絡隨身,幢幡覆影矣,與躡雲駕鶴,又何異乎?坐久之,聽洞底波聲,忽如宏鐘,忽如細響,令我神移志易。及下,層崖懸級,一時不得腠理còu紋理,攀掛甚久。忽有男婦十餘人,自陡坡來,隔澗停睇,迨餘下,問何所事。余告以遊山。兩男子亦儒者,問其上何有。余告以景不可言盡。恐前行者漸遠,不復與言,遂隨水少北轉而西行峽中。

一里,漸上北坡。緣坡西行,三里,峽塢漸開。又四里,塢愈開。其北崖逾山南下者,即沙朗後山所來道;其南坡有聚落倚南山者,是為頭村。路至此始由塢渡溪。溪上橫木為橋,其水即陡坡並天生橋洞中所出,西流而注于螳螂川者也。

從溪南隨流行一里,過頭村之西。沿流一里半,覆上坡西行。


  
二里,再下塢中。半裡,路旁有賣漿草舍倚南坡,則顧仆與行李俱在焉。

遂入飯。

又西盤南山之嘴,一里余,為二村。

村之西有塢北出,橫涉而過之。

半裡,覆上坡,隨南山而西,上倚危崖,下逼奔湍急流。五里,有村在溪北,是為三村。至是南界山橫突而北,北界山環三村之西,又突而南,塢口始西窒焉。路由溪南躋北突之坡而上,一里半。抵峰頭。其峰北瞰三村溪而下,溪由三村西橫嚙北峰之麓,破峽西出。峽深嵌逼束,止容水不容人,故路逾其巔而過,是為羅鬼嶺,東西分富民、昆明之界焉。過嶺西下四里,連過上下羅鬼兩村,則三村之流,已破峽西出。界兩村之中而西,又有一溪自北塢來,與三村溪合併西去。路隨之,行溪南二里,抵西崖下,其水稍曲而南,橫木樑渡之。有村倚北山而聚,是為阿夷沖。

又從其西一里半,逾一波。又一里半,昏黑中得一村,亦倚北山,是為大哨。覓宿肆不得,心甚急。又半裡,乃從西村得之,遂宿其家。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