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230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230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230頁

朗讀:

西界山東突瀕塢者,為牧羊山;北突而最高者,為望鶴山,其北走之餘脈為天城;又西為金沙,則散而瀕海者也。東界山西突而屏誠南者,為玉案山;北峙而最高者,為盤龍山;其環北之正脊,為羅藏山,則結頂而中峙者也。州治倚東界之麓。大堡、河澗合流于西界之麓,北出四通橋,分為兩流:一直北下滇海;一東繞州北入歸化界,由安江村人滇海。經塢西行三里,上溪堤,有大石樑跨溪上,是為四通橋。由橋西直上坡,為昆陽道。西北由岐一里半,為天女城,上有天城門遺址,古石兩疊,如雕刻亭檐狀。昔李毅之女秀,代父領鎮時,築城于此,故名。

城阜斷而復起,西北瀕湖者,其山長繞。為黃洞山;西南並天城而圓聳夾峙者,為金沙山。此皆土山斷續,南附於大山者也。


  

金沙之西,則滇海南漱而入,直逼大山;金沙之南,則望鶴山高擁而北瞰,為西界大山北隅之最。其西則將軍山聳崖突立,與望鶴駢峙而出,第望鶴則北臨金沙,天城、將軍則北臨滇海耳。黃洞山之西,有洲西橫海中,居廬環集其上,是為河泊所,乃海子中之蝸居也;今已無河泊官,而海子中渡船猶泊焉。其處正西與昆陽對,截湖西渡,止二十里;陸從將軍山繞湖之南,其路倍之。由天女城盤金沙山北夾,又一里半而入金沙寺。寺門北向,盤龍蓮峰師所建也,寺頗寂寞。由寺後拾級而上,為玉皇閣,又上為真武殿,俱軒敞,而北向瞻湖,得海天空闊之勢。山之西麓,則連村倚曲,民居聚焉。

入調治山樓,飯而登出,憑眺寺中。

下步田畦水曲,觀調治家人築場收谷。戴月入城,皎潔如晝,而寒悄逼人。還飯下道,不候唐君而臥。唐君夜半乃歸,使人相問,余已在夢魂中矣。

十四日在署中。

十五日在州署。夜酌而散,復出訪黃沂水。其家寂然,花陰曆亂,惟聞犬聲。還步街中,恰遇黃,黃乃呼酒踞下道門,當月而酌。中夜乃散。

十六日餘欲別而行,唐君謂:“連日因歌童就醫未歸,不能暢飲。

使人往省召之,為君送別,必少待之。“余不能卻。

十七、十八日皆在州署。

十九日在州署。夜月皎而早陰霾。

二十日、二十一日在州署。兩日皆倏雨倏霽忽雨忽晴。

二十二日唐君為余作《瘞yì掩埋靜聞骨記》,三易稿而後成。已乃具酌演優演出效舞,並候楊、趙二學師及唐大來、黃沂水昆仲,為同宴以餞。

二十三日唐君又饋棉襖、夾褲,具厚贐焉。唐大來為余作書文甚多,且寄閃次公書,亦以青蚨fū表蚨即錢之意贐。

乃人謝唐君,為明日早行計。

晉寧乃滇池南一塢稍開,其界西至金沙山,沿將軍山抵三尖村,與昆陽界,不過二十里;東至盤龍山頂,與澂江界,不過十里;北至分水河橋,與歸化界,不過五里;南入山塢,與澂江界,不過十里。總計南北不過十五里,東西不過三十里,不及諸蠻酋山徼一曲也。

晉寧之水,惟四通橋為大。其內有二溪,俱會于牧羊山下石壁村。一為大壩河,即河澗鋪之流,出自關索嶺者,余昔往江川由之;一為大甫河,出自鐵爐關者,與新興分水之嶺界。二水合而出四通橋,又分其半,東灌州北之田。至州東北,又有盤龍山澗之水,自州城東南隅,循城北流,引為城濠,而下合于四通東灌之水,遂北為歸化縣分界,而出安江村。其河乃唐公新浚者。

晉寧二屬邑俱在州東北境,亦鎮海東南之餘塢也。歸化在州北二十里,呈貢又在歸化北四十里。

呈貢北即昆明縣界,東北即板橋路,東即宜良界,東南即羅藏山,陽宗界。歸化北五里有蓮花洞山,一名龍洞,有水出其間。羅藏山在歸化東十里,盤龍山東北之主峰也,東南距澂江府四十里。其山高聳,總挈眾山,與邵甸之梁王山對,亦謂之梁王山,以元梁王結寨其上也。

西北麓為滇池,東南麓為明湖、撫仙湖。


  
水之兩分其歸者,以此山為界;水之三匯其壑者,亦以此山為環。然則比邵甸梁王,此更磅礡矣。其脈自鐵爐關東度為關索嶺,又東為江川北屈顙巔山,遂北走為此山;又東至宜良縣西境,又北度楊林西嶺,又北過兔兒關,又北結為邵甸梁王山,而為果馬、月狐之脊焉。

晉寧四門,昔皆傾記。唐元鶴蒞任,即修城建樓,極其壯麗。

晉寧東至澂江六十里,西至昆陽四十里,南至江川七十里,北至省會一百里,東南至路南州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宜良一百六十里,西南至新興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安寧州一百二十里。

唐晉寧初授陝西三水令,以禦流寇功,即升本州知州,以憂歸,補任于此。乃郎年十五歲,文學甚優,落筆有驚人語。

余三子俱幼。

唐大來名泰選貢,以養母繳引辭不受選,詩畫書俱得董玄宰即董其昌三昧。余在家時,陳眉公即先寄以書云:「良友徐霞客,足跡遍天下,今來訪鷄足並大來先生。此無求于平原君者,幸善視之。」比至滇,余囊已罄,道路不前,初不知有唐大來可告語也。

忽一日遇張石夫謂余曰:「此間名士唐大來,不可不一晤。」余游高嶢時,聞其在傅玄獻別墅,往覓之,不值。

還省,忽有揖餘者曰:「君豈徐霞客耶?唐君待先生久矣!」其人即周恭先也。周與張石夫善,與張先晤唐,唐即以眉公書誦之,周又為余誦之。始知眉公用情周摯,非世誼所及矣。

大來雖貧,能不負眉公厚意,因友及友。余之窮而獲濟,出於望外如此。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