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97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197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197頁

朗讀:

二十四日晨起,以乏夫為慮。忽有陀騎馬幫至,尚餘其一,遂倩之,議至交水。以筐囊裝馬上,令之先行,餘飯而後往。西南七里,上北斗嶺。一里,西逾其脊,有亭跨其上。西望崇山列翠,又自北屏列而南,與東界復頡頏成夾,夾中亦有小水南去。從嶺西下二里,低夾塢中,有聚落倚其麓,是為北斗鋪。關嶺為中界高山,而北斗乃其西陲。鷄公嶺為東界高山,而太華乃其西陲。二界高嶺,愈西愈高。由鋪西截塢橫度二里,乃西向拾級上。迤邐峰頭,五里,逾一坳,東眺關嶺,已在足底。有坊跨道,曰「安普封疆」,是為安莊哨。

自關嶺為鎮中、永寧分界,而安莊衛之屯,直抵盤江,皆犬牙相錯,非截然各判者。又西上峰峽中三里,崖木漸合,曰安籠輔,又永寧屬。按志有安籠箐山、安籠箐關,想即此。問所謂安籠守禦所,土人云:「在安南東南三日程。」


  

此屬普州,又非此矣。按此地在昔為安氏西南盡境,故今猶有安莊、安籠、安順、安南諸名。蓋安氏之地,昔以盤江為西塹,而今以三汊為界,三汊以南,盤江以東,為中國舊衛者僅此耳。

由鋪西更南上一里,逾嶺稍下,有塢中窪。

又西半裡,則重峰夾坑,下墜北去。盤嶺側,西度坑坳半裡,復拾級上二里,有庵跨道,是為象鼻嶺。由其西度脊,甚狹,南北俱削壁,下而成坑,其上僅闊五六尺,如度堵牆壁。又宛轉北躋,再過一脊,共二里,陟嶺頭,則此界最高處也。東瞰關嶺,西俯盤江以西,兩界山俱屏列于下,如「川」字分行而擁之者,嶺西又盤塢為坪,結城其間,是為查城,即所謂鼎站也。

有查城驛,屬安南。鼎站為西界高山,而白雲寺乃其西陲,亦愈西愈高。乃望之西北下,共二里半,而稅駕逆旅趙店。江西人。時駝騎猶放牧中途,余小酌肆中,入觀于城,而返憩肆間。

其地為盤江以東老龍第一枝南分之脊,第二枝為關嶺,第三枝為鷄公背。三枝南下,形如「川」字,而西枝最高,然其去俱不甚長,不過各盡于都泥江以北。其界都泥江北而走多靈者,又從新添東南,分支下都勻南,環獨山州北而西,又東南度鷄公關而下者也。

其地東南為慕役長官司,李姓。

東北為頂營長官司,羅姓。

西北為沙營長官司。

沙姓。

時沙土官初故,其妻即郎岱土酋之妹,郎岱率眾攻之,人民俱奔走于鼎站。

沙營東北為狼代土酋,東北與水西接界,與安孽表裡為亂,攻掠鄰境;上官惟加銜餌,不敢一問也。

按是嶺最高,西為查城,東為安籠箐,皆絶頂迴環而成塢者,在眾山之上也。

《一統志》永寧之安籠箐關,正指此。

普安之安籠千戶所,在安南東南三日程者,即與廣西之安隆長官司接界,乃田州白隘所由之道。在普安安籠千戶所,當作安隆,與廣西同稱,不當作安籠,與永寧相溷hùn混亂也。

鼎站之峽,從東北向西南,其東南即大山之脊,而查城倚其西北,亦開一峽而去,乃沙營土司道也。其泉源亦自東北脊下,穿站街而西,南墜峽底,西南峽脊亦環接無隙,遂從其底穿山腹西去,當西注盤江者矣。

黔游日記二

戊寅公元1638四月二十五日晨起,自鼎站西南行。

一里余,有崖在路右,上下各有洞,洞門俱東南向,而上洞尤空闊,以高不及登。路左壑已成澗,隨之南半裡,山回壑盡,脊當其前,路乃上躋,水則自其下入穴。盤折二里,逾坳脊,是為梅子關。


  
越關而西,路左有峽,復墜坑而下,東西徑一里,而西復迴環連脊。

路循其上平行而西,復逾脊,始下陟。二里,又盤塢中山西南轉,二里,復西北上,一里,是為黃土壩。蓋鼎站之嶺,至此中降,又與西嶺對峙成峽,有土山中突而連屬之,其南北皆墜峽下,中踞若壩然,其雲黃土壩者以此。有數家倚西山而當其坳,設巡司以稽察焉。又上逾嶺脊,共五里為白雲寺。於是遂西南下,迤邐四里,途中扛擔絡繹,車騎相望,則臨安道毋忠,以欽取皇帝取用入京也。司道無欽取之例,其牌如此,當必有說。按毋,川人,本鄉薦鄉試中舉人,豈果有卓異特達聖聰超乎尋常,獨特高妙像聖人一樣的聰敏耶?

然聞阿迷之僭據僭越名位,分裂割據未復,而輿扛之紛紜實繁,其才與操,似俱可議也。又至塢底,西北上一里,為新鋪。由鋪西稍逾嶺頭,遂直垂垂下。

五里,過白基觀。觀前奉真武,後奉西方聖人,中頗整潔。時尚未午,駝騎方放牧在後,余乃入後殿,就淨幾,以所攜紙墨,記連日所游;蓋以店肆雜沓,不若此之淨而幽也。

僧檀波,甚解人意,時時以茶蔬米粥供。下午,有象過,二大二小,停寺前久之。象奴下飲,瀕去,象輒跪後二足,又跪前二足,伏而候升。既而駝騎亦過,余方草記甚酣,不暇同往。

又久之,雷聲殷殷震動聲,天色以雲幕而暗,辭檀波,以少禮酬之,固辭不受。

初,余以為去盤江止五里耳,至是而知駝騎所期舊城,尚在盤江上五里,亟為前趨。乃西向直下三里,有枯澗自東而西,新構小石樑跨之,曰利濟橋。越橋,度澗南,又西下半裡,則盤江沸然,自北南注。其峽不闊而甚深,其流渾濁如黃河而甚急。

萬山之中,眾流皆清,而此獨濁,不知何故?,天色以雲幕而余三見此流:一在武宣入柳江,亦甚濁;一在三鎮北羅木渡,則清;一在此,復濁。想清乃涸時也。

循江東岸南行,半裡,抵盤江橋。橋以鐵索,東西屬兩崖上為經,以木板橫鋪之為緯。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