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64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164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164頁

朗讀:

城久頽,且無樓櫓lǔ望樓,陸公特增緝修築雉堞,創三門樓。

東、西、南三門。惟直北當府無門。


  

南門之外,又建南樓,以壯一方之形勢。

余有《南宣樓記》。

又前,則東西二溪交于匯水橋,二溪,西大而東小,俱發源後營之東、西谷,〔合〕而下洋渡。

而獨山岩又中峙為下流之鑰,前又有獨山村之山為第二重鑰。

三里之界,南逾楊渡或作洋渡。

抵鷄籠山,〔共二十里。〕北過後營抵分脊嶺,共五十里。

昔時脊北那歷、亥岸二村,北並藍澗俱順業裡屬,今已淪為賊窟。

東抵周泊隘,共二十五里。

西抵蘇坑,五十五里。

縱橫皆七十里。名「三里」者,以昔為賊踞,王文成即王守仁也平八寨,始清出之,編戶三里:一曰上無虞,二曰下無虞,三曰順業裡。

今順業北境與八寨接壤者十餘里,那歷、玄岸並藍漳皆賊踞為巢。

曾置鳳化縣,即今演武場周圍土城,遺址尚存。隨廢,後以南丹衛遷此,而設參府鎮之。田糧初輸衛收,後歸上林縣,而民以不便,復紛紛議歸衛矣。

三里以洋渡為前門,有〔李依〕江西自上林縣大明山發源,東流至此,橫為楊渡。渡之南則石峰離立,若建標列戟;渡之北則石峰迴合,中開一峽,外湊如門,有小江自北而南,注于洋渡下流,〔即匯水橋下合流水也。〕溯小江西岸入峽,宛轉俱從兩界石山中,北行數里,兩界山漸開漸拓,中環平疇,有獨山村界其中,〔一石山中立溪西〕為外案,又有獨山岩為內案。於是東西兩溪之水前合而南去,北面石山愈開,土山自北而來,結為城治焉。城北土山中懸,直自後營西北夭矯而下,至此而盡。其東西兩界石山回合如抱,愈遠愈密,若天成石郭,另闢一涵蓋于中者,蓋西來之脊高峙為大明山,分支東走,環繞于蘇坑南北者,遂為西界之障;又北轉而東抵後營之後,乃中分土山一支,直南四十里而結三里,若萼中之房;其分支東度者,又南轉環繞為東界之障。故周泊今作刁泊、蘇坑兩處,為三里東西之腋,正中與城治相對。其處〔東西〕最拓,若萼之中折處焉。由周泊而南,漸轉漸合,至洋渡而西向臨溪,則青獅廟之後崖也。由蘇坑而南,漸轉漸合,至洋渡而東向臨溪,則白崖堡之東崖也。

二崖湊合于洋渡,即所入之前門,若萼之合尖處焉。

東西兩溪,俱在兩界石山之內,土山北自後營盤伏而來,兩源遂夾而與俱。西界者,南至羅墟今作羅圩北,又合一繞城西,又西抵石村,合汛塘之水,乃東南出匯水橋下,合東溪。

東界者,南至琴水岩東,又南出琴水橋,又合一東來之水,曲折抵東南石峰下,又穿流山峽中,乃西出而合西溪。二水合而南,經兩獨山,瀠之,又〔南〕注于洋渡之東。大江西下,此水北下,合併東去。其西北之夾,即洋渡;東北之夾,為青獅廟後崖。

韋龜洞,在城西十里韋龜村今作韋歸。西由汛塘今作信桃逾佛子嶺而北,其路近:北由羅墟轉石山嘴而南,其路遠。其中群峰環繞,內拓平疇,有小水自北而南,分流石穴而去。

惟北面石山少開,亦有獨峰中峙若標。

韋龜之山自東南中懸,北向而對之,涵蓋獨成,山水皆逆,真世外丹丘也。數十家倚山北麓,以造紙為業,棲舍纍纍,或高或下,層嵌石隙,望之已飄然欲仙。其西即洞門,門亦北向。初入甚隘而黑,西南下數步,透出石隙,忽穹然高盤,劃然內朗。其四際甚拓,而頂有懸空之穴,天光倒映,正墜其中。北向躋石而上,乳柱前排,內環平台,可布幾席;南向拾級而下,碧黛中匯,源泉不竭,村人之取汲者,咸取給焉。平台之前,右多森列之柱,幢蓋駢錯,紋理明瑩;左多層疊之塊,獅象交踞,形影磊落。

其內左右又可深入焉。


  
秉炬由右西向入,漸下漸岐,而南可半裡,又開一壑而出。秉炬由左東向入,漸躋漸逾而北,可半裡,又轉一竇而還。聞由右壑梯險而上,其入甚深;然覓導不得,惟能言之,不能前也。是岩外密中寬,上有通天之影可以內照,下有逢源之竅不待外求,一丸塞口,千古長春。

〔三里雖岩谷絶盛,固當以是岩冠。〕況其外村居,又擅桃源、谷口之勝乎?

琴水岩,在城東六里琴水橋之北,中支土山東南盡處也。

東溪自北環山之東。土山既盡,獨露石山一拳,其石參差層沓。山南亦有數家之村。洞在村西山半,其門南向。初入窪而下,甚欹側;北進數丈,秉炬逾一隘,轉而西,始穹然中高,西透明穴,北有暗竅;當明處有平石闊三丈,臥洞底如墜,可攀而憩焉。秉炬窮暗竅,數丈而隘,躋其上,亦不能深入。

乃仍出至平石,躋西穴而出,則山之西面也。

下山,仍轉山前,騎而周周遊玩之。洞前稍下,其東亦開一岩,門亦南向,外高而中淺,村人積薪于中焉。其北又開兩岩,一上一下:上者在重崖,無路;下者多瀦水,然亦不能與前通也。

佛子嶺北岩,在城西七里汛塘村之西。佛子嶺者,石山自西分支而東,東為汛塘、仙廟諸峰,而嶺界其間,石骨嶙嶙。逾嶺而北下,則韋龜村西塢之水,南流而抵其麓,傾入洞焉。洞門北向甚豁,中迴環成潭,潭中瀦水淵澄,深不可測,潭四周皆石壁無隙。

聞其南有隙在水下,大潦lǎo雨水從北搗下,洞滿不能容,則躍而出於山南之崖。蓋南崖較高,水涸則瀦于北而不泄,中滿則內激而反射于外,其交關之隙,則中伏雲。

門右穿旁竇,南抵潭東涯上。

其上有石高蛩潭旁,上與洞頂不即不離,各懸尺許,如鵲橋然。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