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23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123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123頁

朗讀:

五鼓抵賓江,市聚在東岸,其上連室頗盛,其下復有灘。下灘,舟稍泊,既曙乃行。二十里,象州,在江東岩。自犁衝來,石山漸隱,土山漸開,唯賓江之下有崖特立江左,江轉而西,山形下削上突,豈即《志》所謂「象台」耶?象州城在江東岸,瀕江岸頗高,西門城垣因之,州即在其內。州廨內外,多茅舍蕭條,其東即窪而下,居民之廬托焉。西門外隔江即為象山。山土而不高,土人曰:「春月有雲氣,望若象形,紛走其上,即之則散,故名。」其北岸有石蹲伏山頭,謂「貓兒石」也,頗覺宛然。舟泊,市蔬米,瀕午乃發。十里,轉而西,有崖峙江左。

又西十里,過大容堡,轉而西南行,兩岸始擴然無山。又五里,轉而東南行。又十里,都泥江自西南來會,其水渾濁如黃河之流,既入而澄波為之改色。江東北岸有小山,北面分聳兩岐,西突兀而東尖峭,正與都泥入江之口相對,若為建標以識者。


  

又東南十五里,折而西北,旋轉西南。又十里,乃東下大灘,一瀉五里,曰菱角灘。下灘五里,日薄崦嵫,又十五里,泊于瀧村。在江北岸。

都泥江者,乃北盤之水,發源曲靖東山之北,經七星關抵普安之盤山,由泗城而下遷江,歷賓州、來賓而出於此。

溯流之舟,抵遷江而止。蓋上流即土司蠻峒,人不敢入;而水多懸流穿穴,不由地中,故人鮮諳熟悉其源流者。又按慶遠忻城有烏泥江,由縣西六里北合龍江。詢之土人,咸謂忻城無與龍江北合水口,疑即都泥南下遷江者。蓋遷江、忻城南北接壤,「烏泥」、「都泥」聲音相合,恐非二水。若烏泥果北出龍江,必亦貴州之流,惜未至忻城一勘其跡耳。若此江,則的為北盤之委,《西事珥》指為烏泥,似以二水為混,未詳核之也。

二十日昧爽放舟,五里下一灘,曰大鷺灘,江右石峰復駢列而出。又南五里,為武宣縣西門。縣城在江之左,亦猶象州之西臨江渚也。但隔江西岸之山,卓立岐分,引隊而南,〔岩皆奇詭,若垂首引項,傴僂比肩,種種怪異。

《志》謂「縣西有仙人山,南有仙岩山」,當即所望諸異峰也,〕不似象州西山以雲氣得名也。其附舟去五人,復更四人,舟人泊而待之,上午乃發。南五里,江折而東,又五里,乃東南折而去,〔兩岸復擴然。〕又十五里,有溪自西來注。又東南十里,為勒馬堡,堡江左,過此即為潯州之桂平界矣。又南十〔裡,兩岸山漸合,又〕五里為橫石磯。有石自江右山麓橫突江中,急流倒湧,遂極澒hòng相連不斷洞之勢。

蓋兩崖皆連山逼束,至此為入峽之始。又南五里,轉而東南二十里,江左涯闢一坪,是為碧灘,設堡置戍,為峽中之界,名鎮峽堡焉。又東南十里,兩岸山勢高聳,〔獨冠諸峰,〕時有石峰懸峙。江至是轉而東,其南回東轉處,江左瞰流之石,有大書鎸石者,土人指為韓都憲留題,然舟疾不能辨也。又東北二十里,有小溪自北破壁而出,其內深峻屈曲,如夾堵牆。

又東為大藤峽,大江南北兩崖,俱有石突江中。雲昔有巨藤橫駕江上,故南北兩山之賊,此追彼竄,彼得籍為津梁,而我不能施其威武。

自韓公雍破賊而斷之,易名斷藤峽。過斷藤五里,下弩灘,遂南出峽口。有水自東來注,曰小江口。其水由武靖州來,至此,合併西南下,勢甚湧急,蓋出峽而恣其放逸也。北自橫石磯入峽,南至弩灘而出,其中山勢回逼,正如道州之瀧江,嚴陵之七里瀧。但此峽相去六、七十里,始入為東西峽,中轉為南北峽,中無居廬,叢木虧蔽,兩旁為瑤、僮窟宅,故易於為暴。使伐木開道,因泉置屯,則亦丹崖、釣台,勝概所麗矣。今碧灘之上置鎮峽堡,聲勢甚孤,恐怠玩之後,不足以震懾戎心也。出峽,又西南循山下,十大藤峽東抵府約三百餘里,乃漓、柳二江之夾中也。兩江瑤賊昔甚猖獗,屢征之後,今兩江晏然。當其猖獗時,賊東西相結,蓋其中有力山焉。東助府江,西援藤峽,互相竄伏,所謂狡兔之三窟也。王新建討定之後,當有佈置,俊考之。

二十一日隔晚泊潯州大北門稅廠下。

夜半風雨大作,五更雨止,而風勢震撼不休,晨餐後乃殺。

乃登涯入大北門。

南行半裡,轉而東一里,過府前,又半裡,抵四牌坊。折而南半裡,出大南門,則鬱江自西南來,繞城而東北,至小北門與黔江合而東北去,下平南達梧州者。下定寓南門驛前。乃登小北門城埤城牆上的矮牆,望二江交合處,有洲當其中,其江雖北去,旋轉而東南下蒼梧也。循埤西行,望西山屼嶋出雲表,下瞰城隅,上有石縱橫,土人指其處有寺,當即《志》所稱三清岩也。

其後山即大藤峽。


  
時以舍館未定,不遑命屐,姑下舟覓夫,擔行囊置南門外逆旅。

靜聞從而後,遍覓不得,下午乃至。薄暮仍雨。

二十二日早,雨復淋漓不休。

〔留靜聞、顧仆寓潯之南門,〕覓擔夫為勾漏、白石、都峽三山游。

晨餐後雨止,乃發,即從驛前南渡鬱江。五里,灘頭村。又三里為車路江,下有石樑。梁外水發,〔小水自東南西北入鬱,〕舟得而至焉。南二里為石橋村。

人家至此,惟灘頭及石橋二村,眾俱蒼莽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