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49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49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49頁

朗讀:

隨舟竟往白鷺;而余同張二巫及靜聞,登北涯隨山東北行。五里,入兩山之間。又一里,有溪轉峽而出。渡溪南轉,石山當戶,清澗抱壑,青原寺西向而峙。主僧本寂留飯于其寒,亦甚幽靜。蓋寺為七祖舊剎,而後淪于書院,本寂以立禪恢復,盡遷諸書院于山外,而中構傑閣,猶未畢工也。

寺後為七祖塔,前有黃荊樹甚古,乃七祖誓而為記者。


  

初入山,不過東西兩山之夾耳;至北塢轉入而南,亦但覺水石清異,澗壑瀠回;及登塔院,下瞰寺基,更覺中洋開整,四山湊合向中靠攏。其塢內外兩重,內塢寬而密,外塢曲而長,外以移書院,內以供佛宇,若天造地設者。余以為從來已久,而本寂一晤,輒言其興復之由,始自丙寅、丁卯之間。蓋是寺久為書院,而〔鄒〕南皋、〔郭〕青螺二老欲兩存之,迎本寂主其事。本寂力言,禪剎與書院必不兩立,持說甚堅,始得遷書院于外,而寺田之復遂如破竹矣。寺前有溪,由寺東南深壑中來,至寺前匯于翠屏之下。

〔翠屏為水所蝕,山骨嶙峋,層疊聳出,老樹懸綴其上,下映清流,景色萬狀。〕寺左循流而上,山夾甚峻,而塢曲甚長,曲折而入十里,抵黃鮎嶺。

塢中之田,皆寺僧所耕而有者。

入口為寺之龍虎兩砂,回鎖隘甚,但知有寺,不復如寺後復有此塢也。余自翠屏下循流攀澗,宛轉其間,進進不已,覺水舂菜圃,種種不復人間。

久之,日漸西,乃登山逾嶺,仍由五笑亭入寺。別立禪即本寂出山,渡溪橋,循外重案山之南五里,越而西,遂西北行十里,渡贛江,已暮煙橫渚水中之小塊陸地,不辨江城燈火矣。

又三里,同二張宿于白鷺洲。

二十日同張二巫、靜聞過城西北二里,入白燕山。山本小壠,乃天華之餘支,寺僧建豎,適恰逢有白燕來翔,故以為名。還由西門入,至北門,過黃御史園,門扃jiōng關閉不入。

黃名憲卿,魏璫事廢。

又北入田中丞園。

田名仰。

園外舊坊巍然,即文襄周公即永樂進士周忱之所居也,魯靈光尚復見此,令人有山鬥即泰山北斗,意指仰慕之人之想。

日暮寒煙,憑弔久之,乃出昌富門,入白鷺宿。

二十一日張氏子有書辦于郡上,房者曰啟文,沽酒邀酌。遂與二巫、靜聞由西城外南過鐵佛橋,八里,南登神岡山頂。其山在吉安城南十五里,安福、永新之江所由入大江處。山之南舊有劉府君廟,劉名竺,陳、梁時以曲江侯為吉安郡守,保良疾奸,綽有神政,沒而為神,故尊其廟曰神岡,宋封為利惠王。

下臨安、永小江。遂由廟左轉神岡東麓,北隨贛江十五里,至吉安南城之螺川驛。又三里,暮,入白鷺。

白鷺洲,首自南關之西,尾徑東關,橫亙江中,首伏而尾高。書院創于高處,前鑄大鐵犀以壓水,連建三坊,一曰名臣,二曰忠節,三曰理學。坊內兩旁排列號館,為諸生肄業之所。九縣與郡學共十所,每所樓六楹。其內由橋門而進,正堂曰正學堂,中樓曰明德堂;後閣三層,下列諸賢神位,中曰「天開紫氣」,上曰「雲章」。閣樓迴環,而閣傑聳,較之白鹿,迥然大觀也。是院創于宋,至世廟時郡守汪受始擴B而大之。

熹廟明熹宗朱由校時為魏璫指魏忠賢所毀,惟樓閣未盡撤。

至崇禎初,郡守林一仍鼎複舊觀焉。

二十三日在復生署中自宴。

二十四日復生婿吳基美設宴。基美即余甥。

二十五日張侯後裔以二像入署。上午,別復生,以輿車送入永新舟,即往覓靜聞,已往大覺寺。及至已暮,遂泊螺川驛前。

二十六日舟人市買菜,晨餐始行。十里,至神岡山下,乃西入小江。風色頗順,又西二十五里,三江口。一江自西北來者,為安福江;一江自西南來者,為永新江。舟溯永新江西南行,至是始有灘。又十五里,泊于橫江渡。是日行五十里。

二十七日昧爽發舟。

二十里,廖仙岩。

有石崖瞰江,南面已為泰和界,其北俱廬陵境也。自是舟時轉北向行,蓋山溪雖自西來,而屈曲南北也。十里,永陽,廬陵大市也,在江之北;〔然江之南岸,猶十里而始屬泰和,以舟曲而北耳。〕又十五里,北過狼湖,乃山塢村居,非湖也。居民尹姓,有舡百艘,俱捕魚湖襄間為業。又十五里,泊于止陽渡,有村在江之北岸。


  

是日行六十里,兩日共行百里,永新之中也。

先是復生以山溪多曲,欲以二騎、二擔夫送至茶陵界;余自入署,見天輒釀雪,意欲從舟,復生乃索舟,並以二夫為操舟助。至是朔風勁甚,二夫纖荷屢從水中多次下水拉縴,余甚憫其寒,輒犒以酒資。下午,濃雲漸開,日色亦朗,風之力也。

二十八日昧爽,牽而行,寒甚。二十里,敖城,始轉而南。掛篷五里,上黃壩灘。復北折,遂入兩山峽間。五里,枕頭石。轉而西,仍掛帆行,三里,上黃牛灘,十八灘從此始矣。灘之上為紛絲潭,潭水深碧,兩崖突束如門,至此始有夾峙之崖,激湍之石。又七里,上二灘,為周原,山中洋壑少開,村落倚之,皆以貨即賣薪為業者也。

又五里為畫角灘,十八灘中之最長者。

又五里為坪上,則廬陵、永新之界也。

兩縣分界在坪上之東,舟泊于坪上之西。

二十九日昧爽行。

二十里,橋面上舊有橋跨溪南北,今已圮,惟亂石堆截溪流。

又五里為還古。

望溪南大山橫亙,下有二小峰拔地兀立,心覺其奇。

問之,舟人曰:「高山名義山,土人所謂上天梁也,雖大而無奇;小峰曰梅田洞,洞即在山之麓。」余夙慕梅田之勝,亟索飯登涯,令舟子隨舟候于永新。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