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1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11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11頁

朗讀:

岩果軒敞層疊,有斧鑿置於中,欲開道而未就也。半晌,返前岩。更至後岩,方構新室,亦幽敞可愛。出向九曲溪,則獅子岩在焉。

循溪而返,隔溪觀八曲之人面石、七曲之城高岩,種種神飛。


  

復泊舟,由雲窩入茶洞,穹窿窈窕意即長曲深遠,再至矣,再不能去!已由雲窩左轉,入伏羲洞,洞頗陰森。左出大隱屏之陽,即紫陽書院,謁yè拜見先生廟像。順流鼓棹,兩岩蒼翠紛飛,翻即「反」恨舟行之速。已過天柱峰、更衣台,泊舟四曲之南涯。自禦茶園登岸,欲繞出金鷄岩之上,迷荊叢棘,不得路。乃從岩後大道東行,冀有旁路可登大藏、小藏諸峰,復不得。透出溪旁,已在玉女峰下。欲從此尋一綫天,徬徨無可問,而舟泊金鷄洞下,迥不相聞。乃沿溪覓路,迤邐大藏、小藏之麓。一帶峭壁高騫,砂磧崩壅,土人多植茶其上。

從茗柯中行,下瞰深溪,上仰危崖,所謂「仙學堂」、「藏仙窟」,俱不暇辨。

已至架壑舟,仰見虛舟宛然,較前溪中所見更悉更清楚細緻。

大藏之西,其路漸窮。

向荊棘中捫壁面上,還瞰大藏西岩,亦架一舟,但兩崖對峙,不能至其地也。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山招之。其人以舟來受,亦遊客初至者,約余返更衣台,同覽一綫天、虎嘯岩諸勝。過余泊舟處,並棹順流而下,欲上幔亭,問大王峰。抵一曲之水光石,約舟待溪口,余復登涯,少入,至止止庵。望庵後有路可上,遂趨之,得一岩,僧誦經其中,乃禪岩也。

登峰之路,尚在止止庵西。

仍下庵前西轉,登山二里許,抵峰下,從亂箐qìng樹木中尋登仙石。石旁峰突起,作仰企狀,鶴模石在峰壁罅間,霜瓴朱頂,裂紋如繪。旁路窮,有梯懸絶壁間,躡而上,搖搖欲墮。梯窮得一岩,則張仙遺蛻屍體也。岩在峰半,覓徐仙岩,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尋別道,又不可得;躡石則峭壁無階,投莽則深密莫辨。

傭夫在前,得斷磴,大呼得路。

余裂衣不顧,趨就之,復不能前。日已西薄,遂以手懸棘,亂墜而下,得道已在萬年宮右。趨入宮,宮甚森敞。羽士迎言,「大王峰頂久不能到,惟張岩梯在。峰頂六梯及徐岩梯俱已朽壞。徐仙蛻已移入會真廟矣。」出宮右轉,過會真廟。廟前大楓扶疏繁茂,蔭數畝,圍數十抱。別羽士,歸舟。

二十三日登陸,覓換骨岩、水簾洞諸勝。命移舟十里,候于赤石街,余乃入會真觀,謁武彞君及徐仙遺蛻。

出廟,循幔亭東麓北行二里,見幔亭峰後三峰駢文,異而問之,三姑峰也。換骨岩即在其旁,望之趨。登山裡許,飛流汩然下瀉。

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然業已上登,不及返顧,遂從三姑又上半裡,抵換骨岩,岩即幔亭峰後崖也。

岩前有庵。

從岩後懸梯兩層,更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環繞山巔如疊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為室,曲直高下,隨岩宛轉。循岩隙攀躋而上,幾至幔亭之頂,以路塞而止。返至三姑峰麓,繞出其後,復從舊路下,至前所瞰突泉處。從此越嶺,即水簾洞路;從此而下,即突泉壁也。余前從上瞰,未盡其妙,至是復造其下。仰望突泉又在半壁之上,旁引水為碓,有梯架之,鑿壁為溝以引泉。仰望突泉又在半壁之上,旁引水為碓,有梯架之,鑿壁為溝以引泉。余循梯攀壁,至突泉下。其坳僅二丈,上下俱危壁,泉從上壁墮坳中,復從坳中溢而下墮。坳之上下四旁,無處非水,而中有一石突起可坐。坐久之,下壁循竹間路,越嶺三重,從山腰約行七里,乃下塢。穿石門而上,半裡,即水簾洞。危崖千仞,上突下嵌,泉從岩頂墮下。

岩既雄擴,泉亦高散,千條萬縷,懸空傾瀉,亦大觀也!其岩高矗上突,故岩下構室數重,而飛泉猶落檻外。

先在途聞睹閣寨頗奇,道流指余仍舊路,越山可至。余出石門,愛塢溪之勝,誤走赤石街道。途人指從此度小橋而南,亦可往。從之,登山入一隘,兩山夾之,內有岩有室,題額乃「杜轄岩」,土人訛誤傳為睹閣耳。再入,又得一岩,有曲檻懸樓,望赤石街甚近。遂從舊道,三里,渡一溪,又一里,則赤石街大溪也。下舟,掛帆二十里,返崇安。

游廬山日記


  
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略呈橢圓形。它高踞長江南岸,可東瞰鄱陽湖。山上多巉岩峭壁,奇花異樹,雲霧變幻不定,氣候涼爽宜人。多飛瀑、溪澗,亦有深潭、平湖。徐霞客于萬曆四十六年1618

八月游此山。

廬山可說是我國最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

該篇遊記雖記敘的內容多為眾人所知,徐霞客也未記他有特別的探險,但文章寫得非常精彩,主要表現在對各山峰各流水的細緻描摹,語言非常豐富,刻劃各泉水、飛瀑的不同特點非常準確,特別對三疊泉瀑布的描寫,非但張弛有致描寫準確,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勢之間的聯繫,加上作者自己的主觀感受,為此景增添了無盡的魅力。

該記描繪多於記游,故筆法顯得放縱舒暢,抒情寫景也結合得很恰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遊記佳品。

戊午1618,余同兄雷門、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龍開河,二十里,泊李裁縫堰。登陸,五里,過西林寺,至東林寺。寺當廬山之陰,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

山不甚高,為廬之外廊。

中有大溪,自東而西,驛路界其間,為九江之建昌孔道。

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規模甚大,正殿夷毀,右為三笑堂。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