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亞里斯多德傳 - 157 / 164
傳記類 / 亞里斯多德 / 本書目錄
  

亞里斯多德傳

第157頁 / 共164頁。

 大小:

 第157頁

朗讀:

他又分析了各種命運逆轉或轉變的形態,它們形成劇情的高潮。如惡人的運氣由壞轉好,或好轉壞;當劇情表現了一個在德性上或正義上不卓越的人忍受著不是因為自己的邪惡,而是因為錯誤或不完善的性格而引起的壞運時,悲劇最好到此結束,因為它已能產生憐憫及恐懼感了。亞里士多德這個想法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不完美與邪惡不同,遭遇不幸的人應該是好人,雖比平常人要好,但也是個不完美的人。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常講德性與惡性,他允許勇敢的人有時會做出懦弱的行為,這並非是惡性。不完美有時是指因無知而造成的錯誤判斷,有時是指感覺或性情的缺乏。亞里士多德在說明「缺少自信」時亦曾企圖解釋一個人如何在一般情況下知道什麼是對的,但一到特殊情況下卻做了錯事。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他說,理想的悲劇是:不幸並不是偶然事件,不幸是直接或間接發生在某人身上的不完美的結果;這種結果是不值得,至少是不應該的,因為只有不該有的不幸才會引起人們的同情。

對悲劇的另幾個要素,亞里士多德也都分別加以論述。「形象」是表現方式中的因素,作用是引導人們欣賞,與詩學沒有關係,當然運用的好壞能直接影響劇情的效果。語言、歌曲是表現手法上的因素,他曾用幾章的篇幅加以討論。性格與思想是僅次於劇情的重要因素,直接反映對象。思想通過劇中人來證實與否認某種東西,表示作者的意見及情緒。性格由表演者來顯示,扮演者應深刻領會角色的思想和內心。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憐憫與恐懼使情緒得以昇華。「昇華」,在醫學上有技術性的意義,亞里士多德在生物學中也經常使用,他曾談到治病就是要將體內引起疾病的雜質昇華或氣化。此詞還用在宗教上,指的是由一種「激情」的情況回覆到正常狀態,或一種被神所擁有的情況及一般性之淨化儀式。在詩學中,他曾舉出一個例子: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