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遷,字孺木,原名以訓,海寧人。初為諸生。南都立,以中書薦,召入史館,皆辭,曰:「餘豈以國家之不幸博一官耶?」未幾,歸里。遷肆力經史百家言,尤注心於明朝典故。嘗謂:「史之所憑者,實錄耳。實錄見其表,其在裡者,已不可見。況革除之事,楊文貞未免失實;泰陵之盛,焦泌陽又多醜正;神、熹之載筆者,皆逆奄之舍人。至於思陵十七年之憂勤惕厲,而太史遯荒,皇宬烈焰,國滅而史亦隨滅,普天心痛,莫甚於此!」乃汰十五朝實錄,正其是非。訪崇禎十七年邸報,補其缺文,成書,名曰國榷。
當是時,人士身經喪亂,多欲追敘緣因,以顯來世,而見聞窄狹,無所憑藉。聞遷有是書,思欲竊之為己有。遷家貧,不見可欲者,夜有盜入其室,盡發藏橐以去。遷喟然曰:「吾手尚在,寧遂已乎?」從嘉善錢氏借書復成之。陽城張慎言目為奇士,折節下之。慎言卒,遷方北走昌平,哭思陵,復欲赴陽城哭慎言,未至而卒,順治十二年冬十一月也。黃宗羲為表其墓。
明末遺逸,守志不屈,身雖隱而心不死,至事不可為,發憤著書,欲託空文以見志,如遷者,其憂憤豈有已耶?故以附於各省遺逸之末。 列傳二百八十九 藝術一
吳有性 戴天章 餘霖 劉奎 喻昌 徐彬 張璐 高鬥魁 周學海
張志聰 高世栻 張錫駒 陳念祖 黃元禦 柯琴 尤怡
葉桂 薛雪 吳瑭 章楠 王士雄 徐大椿 王維德 吳謙
綽爾濟 伊桑阿 張朝魁 陸懋修 王丙 呂震 鄒澍 費伯雄
蔣平階 章攀桂 劉祿 張永祚 戴尚文
自司馬遷傳扁鵲、倉公及日者、龜策,史家因之,或曰方技,或曰藝術。大抵所收多醫、卜、陰陽、術數之流,間及工巧。夫藝之所賅,博矣眾矣,古以禮、樂、射、禦、書、數為六藝,士所常肄,而百工所執,皆藝事也。近代方志,於書畫、技擊、工巧併入此類,實有合於古義。
聖祖天縱神明,多能藝事,貫通中、西曆算之學,一時鴻碩,蔚成專家,國史躋之儒林之列。測繪地圖,鑄造槍砲,始仿西法。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養齋。其文學侍從之臣,每以書畫供奉內廷。又設如意館,制仿前代畫院,兼及百工之事。故其時供禦器物,雕、組、陶埴,靡不精美,傳播寰瀛,稱為極盛。
沿及高宗之世,風不替焉。欽定醫宗金鑒,薈萃古今學說,宗旨純正。於陰陽術數家言,亦有協紀辨方一書,頒行沿用,從俗從宜,隱示崇實黜虛之意,斯徵微尚矣。
中葉後,海禁大開,泰西藝學諸書,灌輸中國,議者以工業為強國根本,於是研格致,營製造者,乘時而起。或由舊學以擴新知,或抒心得以濟實用,世乃愈以藝事為重。采其可傳者著於篇,各以類為先後。卓然成家者,具述授受源流;兼有政績、文學列入他傳者,附存梗概;凡涉荒誕俳諧之說,屏勿載。後之覽者,庶為論世之資雲。
吳有性,字又可,江南吳縣人。生於明季,居太湖中洞庭山。當崇禎辛巳歲,南北直隷、山東、浙江大疫,醫以傷寒法治之,不效。有性推究病源,就所歷驗,著瘟疫論,謂:「傷寒自毫竅入,中於脈絡,從表入裡,故其傳經有六。自陽至陰。以次而深。瘟疫自口鼻入,伏於膜原,其邪在不表不裡之間。其傳變有九,或表或裡,各自為病。有但表而不裡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裡而不表者,有裡而再裡者,有表裡分傳者,有表裡分傳而再分傳者,有表勝於裡者,有先表後里者,有先裡後表者。」其間有與傷寒相反十一事,又有變證、兼證,種種不同。並著論制方,一一辨別。古無瘟疫專書,自有性書出,始有發明。
其後有戴天章、餘霖、劉奎,皆以治瘟疫名。
天章,字麟郊,江蘇上元人。諸生。好學強記,尤精於醫。所著傷寒、雜病諸書,及咳論注、瘧論注、廣瘟疫論,凡十餘種。其論瘟疫,一宗有性之說。謂瘟疫之異於傷寒,尤慎辨於見證之始。辨氣、辨色、辨舌、辨神、辨脈,益加詳焉。為人療病,不受謝。子瀚,成雍正元年一甲第二名進士。
霖,字師愚,安徽桐城人。乾隆中,桐城疫,霖謂病由熱淫,投以石膏,輒愈。後數年,至京師,大暑,疫作,醫以張介賓法者多死,以有性法亦不盡驗。鴻臚卿馮應榴姬人呼吸將絶,霖與大劑石膏,應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無算。霖所著曰疫疹一得,其論與有性有異同,取其辨證,而以用達原飲及三消、承氣諸方,猶有附會表裡之意雲。
奎,字文甫,山東諸城人。乾隆末,著瘟疫論類編及松峰說疫二書,松峰者,奎以自號也。多為窮鄉僻壤艱覓醫藥者說法。有性論瘟疫,已有大頭瘟、疙瘩瘟疫、絞腸瘟、軟腳瘟之稱,奎復舉北方俗諺所謂諸疫證名狀,一一剖析之。又以貧寒病家無力購藥,取鄉僻恆有之物可療病者,發明其功用,補本草所未備,多有心得。同時昌邑黃元禦治疫,以浮萍代麻黃,即本奎說。所著書流傳日本,醫家著述,亦有取焉。
喻昌,字嘉言,江西新建人。幼能文,不覊,與陳際泰遊。明崇禎中,以副榜貢生入都上書言事,尋詔徵,不就,往來靖安間。披為僧,復蓄髮遊江南。順治中,僑居常熟,以醫名,治療多奇中。才辯縱橫,不可一世。著傷寒尚論篇,謂林億、成無已過於尊信王叔和,惟方有執作條辨,削去叔和序例,得尊經之旨;而猶有未達者,重為編訂,其淵源雖出方氏,要多自抒所見。惟溫證論中,以溫藥治溫病,後尤怡、陸鋰修並著論非之。
又著醫門法律,取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分門著論。次法,次律。法者,治療之術,運用之機;律者,明著醫之所以失,而判定其罪,如折獄然。昌此書,專為庸醫誤人而作,分別疑似,使臨診者不敢輕嘗,有功醫術。
後附寓意草,皆其所治醫案。凡診病,先議病,後用藥,又與門人定議病之式,至詳審。所載治驗,反覆推論,務闡審證用藥之所以然,異於諸家醫案但泛言某病用某藥愈者,併為世所取法。
昌通禪理,其醫往往出於妙悟。尚論後篇及醫門法律,年七十後始成。昌既久居江南,從學者甚多。
徐彬,字忠可,浙江嘉興人。昌之弟子。著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及金匱要略論注,其說皆本於昌。四庫著錄金匱要略,即用彬論注本。凡疏釋正義,見於注;或賸義及總括諸證不可專屬者,見於論。彬謂:「他方書出於湊集,就采一條,時亦獲驗。若金匱之妙,統觀一卷,全體方具。不獨察其所用,並須察其所不用。」世以為篤論。
張璐,字路玉,自號石頑老人,江南長洲人。少穎悟,博貫儒業,專心醫藥之書。自軒、岐迄近代方法,無不搜覽。遭明季之亂,隱於洞庭山中十餘年,著書自娛,至老不倦。仿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彙集古人方論、近代名言,薈萃折衷之,每門附以治驗醫案,為醫歸一書,後易名醫通。
璐謂仲景書衍釋日多,仲景之意轉晦。後見尚論、條辨諸編,又廣搜秘本,反覆詳玩,始覺向之所謂多歧者,漸歸一貫,著傷寒纘論、緒論。纘者,祖仲景之文;緒者,理諸家之紛紜而清出之,以翼仲景之法。
其注本草,疏本經之大義,並系諸家治法,曰本經逢原;論脈法大義,曰診宗三昧:皆有心得。又謂唐孫思邈治病多有奇異,逐方研求藥性,詳為疏證,曰千金方釋義,並行於世。
璐著書主博通,持論平實,不立新異。其治病,則取法薛已、張介賓為多。年八十餘卒。聖祖南巡,璐子以柔進呈遺書,溫旨留覽焉。子登、倬,皆世其業。
登,字誕先,著傷寒舌鑒;
倬,字飛疇,著傷寒兼證析義:並著錄四庫。
高鬥魁,字旦中,又號鼓峰,浙江鄞縣人。諸生。兄鬥樞,明季死國難。鬥魁任俠,於遺民罹難者,破產營救。妻因事連及,勒自裁。素精醫,遊杭,見舁棺者血瀝地,曰:「是未死!」啟棺,與藥而甦。江湖間傳其事,求治病者無寧晷。著醫學心法;又吹毛編,則自記醫案也。其論醫宗旨,亦近於張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