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下 - 423 / 575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下

第423頁 / 共575頁。

 大小:

 第423頁

朗讀:

沈光文,字文開,一字斯菴,鄞人。少以明經貢太學,福王授太常博士,浮海至長垣,晉工部郎。閩師潰而北,扈從不及。聞粵中建號,乃走肇慶,累遷太仆卿。由潮陽航海至金門,閩督李率泰方招徠故國遺臣,密遣使以書幣招之,光文焚書返幣。知粵事不可支,卜居於泉州海口,浮家泛宅。忽颶風大作,舟人失維,飄泊至台灣。時鄭成功尚未至,而台灣為荷蘭所據,光文受一廛以居,與中土音耗隔絶。成功克台灣,知光文在,大喜,以賓禮見。時海上諸遺老,多依成功入台,光文與握手相勞苦。成功致廩餼,且以田宅贍之。

成功卒,子錦嗣,改父之臣與政,軍亦日削。光文作賦諷之,幾不測。乃變服為浮屠,逃入台北鄙,結茅羅漢門山中以居,山旁有伽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教授生徒自給,不足,則濟以醫。嘆曰:「吾二十載飄零絶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發以見先皇帝於地下耳,而卒不克,命也夫!」已而錦卒,諸鄭復禮之如故。


  

康熙癸醜年,王師下台灣,閩督姚啟聖招之,光文辭。啟聖貽書問訊曰:「管寧無恙?」且許遣人送歸鄞,會啟聖卒,不果。而諸羅令李麟光,賢者也,為粟肉之繼,旬日一候門下。時耆宿已盡,而寓公漸集,乃與宛陵韓文琦,關中趙行可,無錫華袞、鄭廷桂,榕城林奕丹,山陽宗城,螺陽王際慧等結詩社,所稱福台新詠者也。尋卒於諸羅。

陳士京,字佛莊,先世本奉化硃氏,遷鄞,改姓陳。熊汝霖薦授職方司郎中,監三衢總兵陳謙軍。謙使閩,偕行,而唐、魯方爭頒詔事,謙死,遂遯之海上。鄭芝龍聞名,令與其子成功遊,芝龍以閩降,成功不肯從,異軍特起,士京實贊之。已而汝霖奉魯王室,復以公義說成功,始致寓公之敬。會魯王上表粵中,成功亦欲啟事於粵,使士京往,加都禦史,歸。

魯王入浙,特留閩,與成功相結,以為後圖。成功盛以恢復自任,賓禮遺臣,其最致敬者,尚書盧若騰,侍郎王忠孝,都禦史章朝薦,及徐孚遠、沈光文,與士京數人而已。久之,見海師無功,粵事亦日壞,乃築鹿石山房於鼓浪嶼中,感物賦詩以自遣。尋卒。

吳祖錫,字佩遠,吳江人。崇禎壬午副貢。時中原大亂,料京師必危,預謀勤王。欲身任浙西,以浙東屬之許都,約未定而變作,故鎮臣陳洪範隨王師下江南,與有舊,自言其降出於不得已,而以奇策告祖錫,立出遺產四萬金畀之。已而薙發令下,遽委之去,改名鉏,字稽田。從陳子龍、徐孚遠謀恢復。偵事杭州,為仇家縛送江寧,羈繫獄中,復髡而縱之。魯王授職方郎中,桂王亦官之如魯,仍往來吳、越間。

副將馮源淮駐軍嘉興,乃與結納,冀有所為。其部屬董某司詗察,馮耳目也,亦故與厚善。比孚遠歸自海外,有所謀,密館之。事稍聞於馮,馮遣董詣問,祖錫遽前握其手曰:「徐公在此,若欲見之乎?」董驚曰:「徐公果在此,顧肯令我見耶?」即引見,董叩頭泣下,道其鄉慕,矢不相負。因以譌言報馮,而陰遣弋船衛孚遠浮海去。

海師入江,祖錫實導之,且連歲在金陵,隱為之助。乃復遭刊章,事解,志不稍挫。將詣滇南,而先之鄖陽。時鄖陽十三營,尚保殘寨,乃勸出師撓楚以救滇。顧十三營已疲敝,不能用其策也。

桂王既入緬甸,思追從,道阻,不得達。復返吳。遊中州,更由秦入楚,卒無所遇。康熙己未,客膠州大竹山,鬱鬱靡所騁。會懷宗忌日,慟哭嘔血死,遺命槁葬山中,年六十有二。距明亡已三十有五年矣。

凡明末三王遺臣逸士,其初或起義,或言事,各有所謀,其後或蹈海,或居夷,志不少沮,皆先後雲亡。及祖錫死,徐枋為之傳曰:「自吳子歿,而天下絶援溺之望。」亦可悲矣!故以附於明末遺臣之末。 列傳二百八十八  遺逸二

李孔昭 單者昌 崔周田 劉繼寧 劉永錫 彭之燦

徐枋 戴易 李天植 理洪儲 顧柔謙 子祖禹 冒襄 陳貞慧

祁班孫 兄理孫 汪渢 餘增遠 周齊曾 傅山 子眉 費密

王弘撰 杜濬 弟岕 郭都賢 陶汝鼐 李世熊 談遷

李孔昭,字光四,薊州人。性孤介,平居教授生徒,倡明理學。崇禎十五年進士,見世事日非,不赴廷對,以所給牌坊銀留助軍餉。奉母隱盤山中,躬執樵採自給。母病,刲股療之。北都陷,素服哭於野者三載。薊州城破,妻王殉難死,終身不再娶。形跡數易,人無識者。

清初,詔求遺老,撫按交章薦,不出。一日,當道遣吏持書幣往,遇負薪者,呼而問之,曰:「若識李進士耶?」負薪者詰得其故,以手遙指而去。吏至其室,虛矣。鄰叟曰:「汝面失之。向所負薪者,李進士也!」後屢物色之,卒不得。時有某孝廉,當上公車,輒止不行,曰:「吾出郭門一步,何面目見李光四乎?」


  

會值邑中方興役,按戶簽夫,驅孔昭,孔昭曰:「吾力不能任,原出貲以代。」吏持去。閲數日,大學士杜立德聞孔昭在邑,急往候之,吏聞,趨謝罪。孔昭曰:「此間不知有李進士,若勿誤也。」由是跡愈密,或黃冠,或儒服,見者甚稀。惟寶坻單者昌、崔周田、劉繼寧皆高士,與之友善,往來無虛歲。

者昌,字蔚起。才名埒孔昭。早餼於庠,入清不復應試。杜立德招之,不能致,獨與孔昭徜徉田野間,悲歌慨憤,有所作,輒焚之,不以示人。竟以憂死。

周田,字錫齡。順治中,充歲貢,不與試。建一樓,貯古本書及金石刻萬卷,日吟嘯其中。嘗過盤山,與孔昭坐林石間相笑語。孔昭亦時下榻於其家,周田命其子執弟子禮,且迎孔昭母,事之如所生。

繼寧,字兌菴。少負義氣,有古俠士風。嘗出重金贖難女二,為之擇配。歲饑,煮粥食餓者。視周田如手足,有緩急恆資之,周田亦弗謝也。晚年為子擇師遊盤山,跡孔昭,得之。邀至其家,令其三子從受業。暇則與周田聚宴歌呼以為樂,然每一念母,雖深夜必馳歸,弗能禁也。晚好陶詩,因又自號潛翁。一日,為門人講孟子盡心章,曰:「此傳心法也!」言訖而卒。其弟子私謚曰安節先生。

劉永錫,字欽爾,號賸菴,魏縣人。崇禎乙亥舉人,官長洲教諭。南都敗,率妻慄隱居相城,大吏造其室,欲強之出,永錫袒裼疾視,曰:「我中原男子,年二十,渡漳河,登大伾,躍馬鳴鞘,兩河豪傑,誰不知我者!欲見辱耶?」取壁上劍自刎。門下士抱持之,得解,謂其妻曰:「彼再至,我與若立決矣!」皆裂尺帛握之。尋移居陽城湖濱,與妻及子臨、女貞織席以食。市中見永錫攜席至,皆呼席先生。食不繼,時不舉火,有遺之粟者,非其人不受,益困憊。其女已許字,未嫁,亂後恐遭辱,絶粒死。其妻哭之成疾,亦死。其僮仆遇水災乏食,相繼餓死,或散走。有老奴從魏縣來,勸之歸,曰:「室廬故在也!」永錫曰:「我非不欲歸,然昔奉君命來,義不可離此一步。」命其子與婦攜老奴還裡,曰:「祖宗丘墓責在汝!」麾之去。時歲荒,得食愈艱,每雜糠籺作飯。臨既歸,思父不置,假貸得百金馳獻,中途馬驚,墮地死。

永錫容貌甚偉,至是,毀形骨立,既自悼無家,買一破船往來江湖間。嘗泛舟中流,鼓枻而歌曰:「溯彼中流兮,采其荇矣。呼君與父兮,莫之應矣。身為餓夫兮,天所命矣。中心殷殷兮,涕斯迸矣。」又歌曰;「白日墮兮野荒荒,逐鳧雁兮侶牛羊,壯士何心兮歸故鄉。」歌聲悲烈,聞者哀之。尚書錢謙益念其窮,招之往,永錫曰:「尚書為黨魁,受主眷,枚卜時天子期以伊、傅,彼豈忘之邪?」卻不往,卒窮餓至不能起。一夕,大呼「烈皇帝」者三,遂卒,時順治十一年秋也。弟子長洲徐晟、陳三島,友人常熟陸泓,經紀其喪,葬之於虎丘山塘,以妻、女祔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