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下 - 337 / 575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下

第337頁 / 共575頁。

 大小:

 第337頁

朗讀:

同時以耆年篤學主講席者,則有南匯張文虎。文虎,字嘯山。諸生。嘗讀元和惠氏、歙江氏、休寧戴氏、嘉定錢氏諸家書,慨然歎為學自有本,則取漢、唐、宋註疏、經說,由形聲以通其字,由訓詁以會其義,由度數名物以辨其製作,由語言事蹟以窺古聖賢精義,旁及子史,莫不考其源流同異。精天算,尤長校勘。同治五年,兩江書局開,文虎為校史記三注,成劄記五卷,最稱精善。卒,年七十有一。著有舒藝室遺書。

王闓運,字壬秋,湘潭人。鹹豐三年舉人。幼好學,質魯,日誦不能及百言。發憤自責,勉強而行之。昕所習者,不成誦不食;夕所誦者,不得解不寢。於是年十有五明訓詁,二十而通章句,二十四而言禮。考三代之制度,詳品物之所用。二十八而達春秋微言,張公羊,申何學,遂通諸經。潛心著述,尤肆力於文。溯莊、列,探賈、董,其駢儷則揖顏、庾,詩歌則抗阮、左。記事之體,一取裁於龍門。


  

闓運刻苦勵學,寒暑無間。經、史、百家,靡不誦習。箋、注、抄、校,日有定課。遇有心得,隨筆記述。闡明奧義,中多前賢未發之覆。嘗曰:「治經:於易,必先知“易」字有數義,不當虛衍卦名;於書,必先斷句讀;於詩,必先知男女贈答之辭不足以頒學官、傳後世。一洗三陋,乃可言禮。禮明,然後治春秋。”又曰:「說經以識字為貴,而非識說文解字之字為貴。」又曰:「文不取裁於古則亡法,文而畢摹乎古則亡意。」又嘗慨然自嘆曰:「我非文人,乃學人也!」

學成出遊。初館山東巡撫崇恩。入都。就尚書肅順聘。肅順奉之若師保。軍事多諮而後行。左宗棠之獄。闓運實解之。已而參曾國籓幕。胡林翼、彭玉麟等皆加敬禮。闓運自負奇才,所如多不合。乃退息無復用世之志。唯出所學以教後進。四川總督丁寶楨聘主尊經書院,待以賓師之禮,成材甚眾。歸為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山長。江西巡撫夏★J9延為高等學堂總教。光緒三十四年,湖南巡撫岑春蓂上其學行,特授檢討。鄉試重逢,加侍讀。闓運晚睹世變,與人無忤,以唯阿自容。入民國,嘗一領史館,遂歸。丙辰年,卒,年八十有五。

所著書以經學為多,其已刊者有周易說十一卷,尚書義三十捲,尚書大傳七卷,詩經補箋二十捲,禮記箋四十六卷,春秋公羊傳箋十一卷,穀梁傳箋十捲,周官箋六卷,論語注二卷,爾雅集解十六卷,又墨子、莊子、鶡冠子義解十一卷,湘軍志十六卷,湘綺樓詩文集及日記等。子女並能通經,傳其家學。次子代豐,早世,著有公羊例表。

王先謙,字益吾,長沙人。同治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光緒元年,大考二等,擢中允,充日講起居注官。歷上疏言言路防弊,請籌東三省防務,並劾雲南巡撫徐之銘。六年,晉國子監祭酒。八年,丁憂歸,服闋,仍故官。疏請三海停工。出為江蘇學政。十四年,以太監李蓮英招搖,疏請懲戒。略言:「宦寺之患,自古為昭,本朝法制森嚴,從無太監攬權害事。皇太後垂簾聽政,一稟前謨,毫不寬假,此天下臣民所共知共見者。乃有總管太監李蓮英,秉性奸回,肆無忌憚。其平日穢聲劣跡,不敢形諸奏牘。惟思太監等給使宮禁,得以日近天顏;或因奔走微長,偶邀宸顧,度亦事理所有。何獨該太監訁誇張恩遇,大肆招搖,致太監篦小李之名,傾動中外,驚駭物聽,此即其不安本分之明證。易曰‘履霜堅冰’,漸也。皇太後、皇上於制治保邦之道,靡不勤求夙夜,遇事防維。今宵小橫行,已有端兆。若不嚴加懲辦,無以振綱紀而肅群情。」疏上不報。

先謙歷典雲南、江西、浙江鄉試,蒐羅人才,不遺餘力。既蒞江蘇,先奏設書局,仿阮元皇清經解例,刊刻續經解一千四百三十捲。南菁書院創於黃體芳,先謙廣籌經費,每邑拔取才士入院,而督教之,誘掖獎勸,成就人材甚多。開缺還家,歷主思賢講舍,嶽麓、城南兩書院,其培植人才,與前無異。三十三年,總督陳夔龍、巡撫岑春蓂奏以所著書進呈,賞內閣學士銜。宣統二年,長沙饑民 圍撫署,衛兵開槍擊斃數人,民情愈憤,匪徒乘之放火燒署。省城紳士電請易巡撫,以先謙名首列,先謙不知也。總督瑞澂奏參,部議降五級。同鄉京官胡祖廕等以冤抑呈遞都察院,亦不報。國變後,改名遯,遷居鄉間,越六年卒。著有尚書孔傳參正三十六卷,三家詩集義疏二十八卷,漢書補註一百卷,荀子集解二十捲,日本源流考二十二卷,外國通鑒三十捲,虛受堂詩文集三十六卷等。

孫詒讓,字仲容,瑞安人。父衣言,自有傳。詒讓,同治六年舉人,官刑部主事。初讀漢學師承記及皇清經解,漸窺通儒治經、史、小學家法。謂古子、群經,有三代文字之通假,有秦、漢篆隷之變遷,有魏、晉正草之混淆,有六朝、唐人俗書之流失,有宋、元、明校讎之羼改。匡違捃佚,必有誼據,先成劄迻十二卷。

又著周禮正義八十六卷,以為:「有清經術昌明,於諸經均有新疏,周禮以周公致太平之書,而秦、漢以來諸儒不能融會貫通。蓋通經皆實事、實字,天地、山川之大,城郭、宮室、衣服制度之精,酒漿、醯醢之細,鄭注簡奧,賈疏疏略。讀者難於深究,而通之於治,尤多謬盭。劉歆、蘇綽之於新、周,王安石之於宋,膠柱鍥舟,一潰不振,遂為此經詬病。詒讓乃以爾雅、說文正其訓詁,以禮經、大小戴記證其制度。研覃廿載,槁草屢易,遂博採漢、唐以來迄乾、嘉諸經儒舊說,參互繹證,以發鄭注之淵奧,裨賈疏之遺闕。其於古制,疏通證明,較之舊疏,實為淹貫。而注有違牾,輒為匡糾。凡所發正數十百事,匪敢壞‘疏不破注’家法,於康成不曲從杜、鄭之意,實亦無誖。而以國家之富強,從政教入,則無論新舊學均可折衷於是書。」識者韙之。

光緒癸卯,以經濟特科徵,不應。宣統元年,禮制館徵,亦不就。未幾卒,年六十二。所著又有墨子閒詁十五卷,目錄、附錄二卷,後語二卷。精深閎博,一時推為絶詣。古籀拾遺三卷,逸周書斠補四卷,九旗古義述一卷。

鄭杲,字東甫,遷安人。父鳴岡,為即墨令,卒於官。貧不能歸,因家焉。杲事母孝。光緒五年,舉山東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授刑部主事。肆力於學,以讀經為正課,旁及朝章國故,矻矻終日,視仕進泊如也。嘗謂:「治經在信古傳,經者淵海,傳其航也。漢代諸儒,主乎此者不能通乎彼;唐、宋而降,能觀其通矣,乃舉古說而悉排之,惟斷以己意。若是者,皆非善治經者也。」杲以母憂歸,主講濼源書院。服闋,遷員外。時朝政維新,兩宮已積疑釁,杲獨惓惓言天子當竭誠以盡孝道。具疏草,莫敢為言者。二十六年夏,熒惑入南鬥,覆上書請修省,不報。未幾,卒。

杲之學深於春秋,其言曰:「左氏明魯史舊章,二傳則孔、孟推廣新意,口授傳指。公羊明魯道者也,穀梁明王道者也,左氏則備載當時行用之道。當時行用之道,霸道也。所以必明魯道者,為人子孫,道在法其祖也。穀梁則損益四代之趣鹹在焉。惟聖人蹶起在帝位者,乃能用之也。」其為說兼綜三傳,而尤致嚴於事天、事君、事親之辨。謂:「春秋首致謹於元年正月,正月者,正即位也。正月謹始也,必能為父之子,然後能為天之子矣。春秋之有三正,由其有天、君、父之三命也。春者天也,王者君也,正月者父也,將以備責三正,而單舉正月,何也?事天、事君,皆以事親為始也。」凡杲所論著如此。


  

與杲同時者,有宋書升,字晉之,濰縣人。光緒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裡居十年,殫心經術。易、書、詩均有撰述,尤精推步之學。法偉堂,字小山,膠州人。光緒十五年進士,官青州府教授,精研音韻之學,考訂陸德明經典釋文,多前人所未發。 列傳二百七十

儒林四

孔廕植

孔廕植,字對寰,孔子六十五代孫,世居曲阜。明天啟初,襲封衍聖公。清順治元年,世祖定鼎京師,山東巡撫方大猷疏言開國之初,首宜尊崇先聖。下禮部議,衍聖公爵及其官屬,悉循明舊制。廕植朝京師,遣官迎勞。入朝,班列大學士上,賜宴,恩禮有加。四年,卒,遣山東布政使致祭。子興燮襲。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