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頁
儘管希臘抵抗部隊一味順從,但事實仍然是:在德國人撤離時,他們是這個國家中占優勢的軍事力量。對丘吉爾來說,這是一種無法容忍的局面。
11月
7日,丘吉爾告訴他的外交大臣艾登說:「依照我的看法,在為換取在希臘的行動自由而向蘇聯付出我們的代價之後,我們應毫不猶豫地動用英國軍隊去支持由M.帕潘德里歐領導的皇家希臘政府。」明確地說,丘吉爾的問題是如何有把握地做到解除抵抗部隊的武裝,以使國家政權轉到合法的皇家政府手中。
各種解除武裝的方案給提了出來,但沒有一個能使雙方滿意。這一爭端促成了一場最終發展成激烈、殘酷的雅典戰役的武裝衝突。英國和印度聯軍從意大利迅速地開進了雅典,經過一個月的戰鬥之後,抵抗部隊撤離了該地區。
2月
12日,雙方簽訂了和平協定
《瓦爾基茨停戰協定》,協定規定,抵抗部隊交出他們的武裝,作為回報,英國應許希臘進行選舉和就國王回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這樣,丘吉爾保住了在莫斯科時分配給他的勢力範圍:在戰後數年中,希臘一直站在西方一邊。同樣重要的是,在丘吉爾驅散左翼抵抗部隊的戰士時,史達林意味深長地保持沉默。英蘇有關巴爾幹問題的秘密協議在當時是生效的、起作用的.
二、雅爾達會議
1945年
2月,雅典的戰鬥剛剛停止,羅斯福、丘吉爾和史達林便在雅爾達聚會,舉行了他們在戰時的最後一次會議。隨着盟軍從四面八方集中到德國,有關戰後解決辦法的種種問題這時不得不予以專門的、實際的考慮。他們在就遠東問題達成協議時几乎沒遇到什麼困難。史達林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後的
60天內嚮日本宣戰。
作為回報,蘇聯將重新獲得千島群島和
1905年丟失給日本的領土和特許權,其中包括薩哈林島南部、旅順港海軍基地的租借權以及與中國共同經管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的權利。
關於德國,這次會議推遲了對包括賠款和邊境問題在內的大多數問題作出決定的時間。不過,會議一致同意,德國應劃分成四個佔領區
其中一個屬法國,由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管轄。位於蘇聯佔領區內的柏林應由四國共同佔領和管理。引起戰後重大衝突的一個原團是未能就保證西方進入首都柏林這一問題達成明確的協議。
在雅爾達進行的大多數談判都與東歐新解放的國家有關。史達林在這一地區處于強有力的地位,因為他的軍隊已解放並實際佔領了這一地區。此外,西方盟國和蘇聯早些時候已同意,在戰爭結束之前,每個大國應對其軍隊在作戰過程中所經過的那些地區的政治發展實行監督。正如美國一位代表詹姆斯·F,貝爾納斯後來所說的那樣:「問題不是我們將讓蘇聯人做什麼,而是我們能說服蘇聯人去做什麼。」
假定是這種情況,那麼,從西方的觀點看,就東歐問題達成的種種協議在紙面上是十分令人滿意的。關於邊界,蘇聯將得到經過修訂的寇鬆線以東的波蘭領土;寇鬆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故後劃定的,但隨後被忽視了。作為補償,波蘭將得到東德的領土;對於這一點,雅爾達會議原則上一致同意,但推遲了作出最後的、明確的決定的時間。關於波蘭和南斯拉夫政府,史達林同意,已在蘇聯支持下建立的各共產黨政權應通過接受面向西方的流亡政府的代表來加以擴大。
流亡政府的代表對這種安排感到憂慮,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種安排使蘇聯紅軍和共產黨政府實際上合法地控制了國家。一種明白的政策聲明即《關於已被解放的歐洲的雅爾達宣言》在理論上駁斥了流亡政府代表的疑慮。這一宣言使三大強國承諾幫助已被解放的歐洲諸民族「建立能廣泛代表所有民主人士、能保證通過自由選舉儘快成立關心人民意願的政府的臨時政府機構。」
從表面上看,這一《宣言》意味着史達林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讓步。儘管史達林控制了東歐,但他已同意進行有可能使反蘇政府執政的自由選舉。不過,這一讓步實質上是不重要的。事實證明,《宣言》是毫無意義的,是經常發生摩擦的根源,因為各簽字國對它作了極為不同的解釋。
美國照字義解釋了這一宣言——即可以進行自由選舉,在東歐沒有勢力範圍。美國可以自由接受這種主張,因為前一年
10月丘吉爾和史達林在莫斯科達成的協議對它沒有約束力。但是,英國對《宣言》有矛盾情緒,原因是莫斯科協定使它能確保它在希臘的地位。不過,《宣言》是誘人的,因為如果照字義去實施這一宣言,那就會使英國有機會去重新獲得它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已放棄的地位。
相反,史達林堅持莫斯科協定,認為《宣言》只是用來裝飾門面的。當英國人鎮壓希臘抵抗部隊時,他完全保持沉默。在雅爾達談判期間,他明確地向丘吉爾保證說,丘吉爾可以「完全信任」他的希臘政策。作為回報,史達林希望西方列強能尊重他在巴爾幹半島北部的首要地位。
當英國人逐漸與美國人一道要求嚴格實施《宣言》時,他既吃驚又憤怒.史達林在這一點上不肯讓步,認為東歐各「友好」政府是蘇聯安全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