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吳三桂 - 359 / 413
古典小說類 / 三月 / 本書目錄
  

吳三桂

第359頁 / 共413頁。

 大小:

 第359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此時,康熙也在緊張地思索,殺掉這個人比捻死一隻螞蟻還容易。但王輔臣反志不堅,殺掉他的兒子只能激他決心與朝廷為敵到底。他要見王吉貞,是想看看這塊料,若是個有才有識的,當然要殺掉;如今看他這模樣,他倒放心了。但若就這麼放了,未免又便宜了王輔臣。

「你這個馬鷂子的大少爺就這麼點膽子?」


  

康熙想定了,有些調侃地說道。

「抬起頭來聽朕說!天下人千反萬反,朕不信你父親會真反,若真的反了,朕不殺他,天也要殺他!莫絡這人素來自大輕浮,你父親手下不少人是闖賊、獻賊的舊部,原難節制,激出了這場兵變,他被裹脅彈壓不住也是有的!」

「這是朝廷的恩怨,萬歲爺的明鑒!」王吉貞做夢也沒想到康熙會這樣講,連連叩頭答道。

「朕召你來的意思——」

康熙一邊思索一邊說道,「命你星夜回去,宣朕的命令:你父親的罪在疏忽大意,殺莫絡是下面人背着他干的,朕知之甚詳。叫他拿定主意,好生約束眾人,為朕守好平涼,不要聽旁人調唆。只要有功勞,將來連殺莫絡的事,朕也一概不究!」

「是是是!」

就這樣,王吉貞被放回了陝西。

義釋王吉貞後,康熙又宣來熊賜履。

「朕想請你卜個吉日良辰,在午門盛陳軍威,殺吳應熊;再則在京師大索百日,廓清京師畿輔。」

熊賜履毫不猶豫地回答道:「皇上想得極是!臣以為此次大規模搜索吳三桂同黨,應包括山東、河北在內,確保河道漕運暢通無阻,以便餉道通暢!」

「嗯,應該這樣。」康熙應道。

日期卜在了三天後的午時。

三日後的午時。

午門上九十五面龍旗同時升起,康熙鎮靜自若地拾級登上樓來。

從儲秀宮趕來的張萬強有要事回稟,見臣子們跪了一大片,正在揚塵舞拜,山呼萬歲,口張了張又嚥了回去。

康熙瞧他臉色便知皇后情勢凶險,卻問也沒問,一咬牙便來到煤雉跟前。

下面三千名精選的鐵甲禦林軍,一見康熙氣宇軒昂在門樓上探出身來,山呼海嘯般大叫:

「萬歲,萬歲,萬萬歲!」

接着戰鼓咚咚,號角嗚咽,步騎兵排着方位,隨着圖海手中的紅旗進退演練。大風捲起滾滾黃塵,龍旗迎風招展,整齊劃一,煞是壯觀。

「午時已到,請旨——」

「傳旨:議政康親王傑書、簡親王喇布、安親王岳樂,帶領在京各王、貝勒、貝子,伯爵以上親貴宗室,並六部九卿,侍郎以上職官在午門旁修旨,將吳應熊從天牢裡提出押往午門!」

在這一剎那間,康熙覺得自己無比高大,胸中的憂鬱、愁思,蕩滌一空。日中陽光下,他的臉色脹得鮮紅,對身後的大臣們說:

「秦始皇以磚石為盾,朕以天下臣民為長城,磚石長城今已破敗,千萬百姓依然如故,眾卿須牢記朕今日此語!」

說罷,康熙的臉色由脹紅逐漸轉為肅穆,轉入莊重,轉入威嚴,一顆澎湃激動的心,又漸漸地轉為靜靜的沉思。周圍的親王大員們詫異地、靜靜地注視着康熙的這一變化,大氣都不敢出。

此時,康熙腦海中急速翻湧出幕幕激動人心的場面。

為給祖父報仇,太祖努爾哈赤把祖父遺留下來的僅僅十五副鎧甲,親手披在精選的十五名勇將身上,一擁出城,直撲仇人陣中。太祖當先闖入敵陣中,其餘十五名勇士乘勢跟上,逢人便殺,如虎入狼群,所向披靡。最後,不但索回了祖父的棺木,擒住了賊首,而且還受到了明王朝的爵封。此後,太祖率領愛新覺羅勇士們東征西殺,拓疆開邊,勢力大張,建立了滿洲國。


  

太宗皇帝繼承王位後,文韜武略遠勝於太祖。幾次親率大軍直入明朝長城以南,逼向明都,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又向南征服朝鮮,碩果纍纍,創建了大清王朝萬年基業。

皇父順治帝在叔王多爾兗等輔佐下,智賺山海關,大軍南指,摧枯拉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平定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鎮壓了明各藩王的武裝叛亂,統一了整個中華大地,可謂是戰績輝煌。

自己自從八歲登基以來,就立志要做一個大有作為的皇帝。鰲拜等權臣的專橫跋扈,更加強了他這種決心。智除鰲拜後,親掌大權,使他雄心抱負有了施展的機會。這次的三藩兵變給了他一個千載難逢的大顯身手的好機會。

但這其中充滿的凶險和危機,對於才剛剛建國三十來年的年輕的大清基業,對於剛剛執政大權的年僅二十來歲的自己,猶如泰山壓頂,真令人喘不過氣來。

這是一個多麼冷峻而又充滿誘惑力的巨大挑戰呵!

康熙想到這兒,臉上又漸漸緩和下來,雙頰又微微地泛起了紅暈。

然而那時被押入天牢的吳三桂之長子——吳應熊又有何感想呢?

吳應熊蓬頭垢面地斜靠着牆坐在陰沉沉,潮乎乎,髒兮兮的牢房的地上,周圍是望不到頭的高牆,裡面黑漆漆的,陰森森的,令人感到恐怖不安。耳邊又響起了那晚康熙來訪時對自己說的話:

“有些事朕一下也說不清楚。你父親送來了摺子請求撤藩,朕已經批下去了,照允。大臣中有人以為平西王不是出於真心,你父親那邊也會有人疑慮——

“這些話詔書裡是寫不進去的,傳到雲南、廣東、福建很不好。

“這些都是小人之見!

“朕自幼讀書,就懂得了『天下為公』,昔日不撤藩為防南明小醜跳樑,今日撤藩更為百姓休養生息。你父親過去功高如山,如今又自請撤藩。這樣深明大義的賢王到哪兒找去?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