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劉文秀、王復臣帶兵迎戰吳三桂之後,本應該從速領兵出發,偏偏孫可望依依不捨,而等到孫可望快要出兵的時候,杏娘又撒嬌又撒痴,她對孫可望說:「妾自認為今生有幸遇到將軍,有了終身依靠,日後得個好結果,現在將軍卻又要丟下我而去,如果將軍南征北戰,往來不定,十年八年不回來,你讓我依靠何人啊!」說完之後放聲大哭。
孫可望也不禁為之悲慼,安慰她說:「我正打算以成都為家,怎麼能捨得離開這裡不回來呢?現在不過是出兵為劉、王二將做後援,等到出戰成功,殺了吳三桂這個叛賊,就收兵回來,到那時,我再也不和你分開了!」
杏娘聽後,只是哭,依然不答應。
孫可望又道:「俗話說『救兵如救火』,如果我再不出兵,就會誤了劉、王二將,那時成都也會有危險,所以不出兵是不行的。」
杏娘說:「將軍既要去,我如何敢攔擋呵?只是要苦了我了!」說完以後,又放聲大哭起來。
孫可望再三規勸,也沒有得到杏娘的答應,所以猶豫不定。
這時候,前鋒的探報已經回來說:「吳三桂的大軍,已經到達敘州了。」
手下人請孫可望趕緊出兵,都說:「自從張大王死了以後,四川已被清兵攻破過一次。現在將軍憑百戰的勞苦,好不容易才重新奪回四川,如果再有差錯,日後想再收復就難了。吳三佳不是別的將領所能比的,此人悍勇耐戰,兵馬又多。如果劉文秀、王復臣的前驅被打敗,吳三桂的大軍將會直逼成都,到那時,再想救援恐怕就來不及了。
為今之計,是趕快進兵,既可以為劉、王二人的後援,又可以鎮定前方的軍心。軍心一振,敵人的士氣就會喪失。如果將軍再猶豫不決,恐怕就來不及了。」
孫可望也清楚,再不出兵實在是不行了,偏偏那杏娘說什麼也不肯離開孫可望,孫可望百般無奈之下,便帶著杏娘一同出兵,那杏娘從來沒有經歷過軍旅生活,不曾受過這種跋涉之苦,所以孫可望只好命令部下緩緩行進。
八月,劉文秀、王復臣大軍搶先吳三桂一步抵達重慶。
劉文秀善撫士卒,愛兵如子,在軍中同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愛戴,士卒們也都樂意為他效命,所以出兵以後,仗一直打得很順手,到十一月,他所統帥的五萬人馬節節勝利,已將重慶、敘州各郡縣過去被清兵攻陷納入大清版圖的大都先後收復。
等到吳三桂大兵到來時,一來由於行兵已久,又在久戰之後,他怎麼擋得住劉文秀部士氣正旺,人人奮勇的大軍?所以雙方一交手,吳三桂一時難以抵擋,大小數十戰無不失利。吳三桂連忙召集手下眾將說:「想不到孫可望軍中還有如此勁旅和劉文秀這樣的大將。本王從兵發寧遠以來,到今天大小戰事,不下數百;無堅不破,戰無不克。今天竟然接連打敗仗,還有什麼面目見人?”參謀夏國相說:“王爺此話差矣!我王自離京以來,無一日不在廝殺,部下軍兵即使個個能征慣戰,但已經很疲憊了。
所謂『強弩之末,力不能穿魯縞也』,要想取勝,恐怕一時難以如願,只會再受挫敗,以我之見,不如暫且退守保寧,深挖溝,高築壘,恢復士兵們的元氣。等到敵軍鬆懈,有機可乘之時,再一舉出擊,到時,肯定會大敗敵軍。」
吳三桂不無憂慮他說:「保寧一座小城,只怕無法守住。」
夏國相說道:「保寧雖然城池不大,可是地處險要,佔據了此城可以說就扼住了大西軍的咽喉。等我軍退兵,如果劉文秀來逼,我軍正好反客為主,乘勢出擊,挫敗他們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吳三桂說了聲「此計甚好!」下令收兵,退守保寧。
劉文秀得到吳三桂遲兵的軍報,惟恐吳三桂跑掉了,急忙傳令各軍,追趕出擊。
王復臣急忙阻止說:「我軍接連打了數次勝仗,已經足夠鼓舞人心了。所謂『窮寇莫追』,何況吳三桂的人馬又比我們多。如果孤軍深入,恐怕會危險,不如等到孫大帥領兵到了以後再合兵一處,到時必然能一鼓作氣,擒住吳三桂。」
由於連續打了數十場勝仗,劉文秀有些飄飄然。他對王復臣的建議不以為然:「吳三桂,是虎狼猛將。現在好不容易將他擊敗,如果不乘勝追擊,一旦讓他養精蓄鋭,緩過來勁,恐怕就再難控制了。何況我軍士氣正旺,所向披靡,人馬也不算少,何必要待到孫大帥再來出兵呢?到時恐怕不但會錯過了好時機,士氣也會低落下來。」
劉文秀沒有聽從王復臣的勸告,率領大軍,緊隨吳三桂之後。
十一月中旬,劉文秀兵圍保寧城。
十一月時值隆冬,劉文秀追到保寧城下,已是夕陽西下。城外軍營大寨中篝火升騰,軍炊冉冉而起。劉文秀傳令四面圍城。
王復臣勸戒他:「還望將軍不要圍城,雖然說,吳三桂已經被打敗,但是尚未受到大的挫敗。困獸猶鬥,何況吳三桂坐擁十萬大軍,我軍只有五萬。古人說得好!『置之死地而後生』。吳三桂在這等困危之際,必然會激勵軍士,軍士們將會捨生忘死,如果不圍城,他只能棄城逃跑,我們正好可以收復土地,不是很好嗎?」
劉文秀此時一意孤行,哪裡會聽從王復臣的勸告,他派部將張壁光統兵四萬圍西南,自己統兵三萬圍西北,讓王復臣指揮各路,將保寧城圍得像鐵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