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下 - 32 / 575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下

第32頁 / 共575頁。

 大小:

 第32頁

朗讀:

二十三年,授欽差大臣,赴廣東議通商章程,就粵海關稅則分別增減,各口按新例一體開關,臚列整頓稅務條款,下廷議施行。又奏美利堅、法蘭西等國一體通商,允之。美國請入京瞻覲,卻不許。二十四年,調授兩廣總督,兼辦通商事宜。二十五年,協辦大學士,留總督任。比利時、丹麥等國請通商,命體察約束。二十六年,京察,以殫心竭慮坐鎮海疆,被議敘。疏上練兵事宜,繕呈唐臣陸贄守備事宜狀,請下各將軍督撫置諸座右。英國請於西藏定界通商,諭耆英堅守成約,毋為搖惑。

故事,廣東洋商居住澳門,貿易有定界,赴洋行發貨,不得擅入省城。自江寧和議有省城設立棧房及領事入城之約,粵民猶持舊例,愬於大吏,不省,乃舉團練,眾議洶洶,不受官吏約束。二十三年,濮鼎查將入城,粵民不可,逡巡去。二十五年,英船復至,耆英遣廣州知府餘保純詣商,粵民鼓噪,安撫乃罷。英人以登岸每遭窘辱,貽書大吏誚讓,群情憤激,不可曉諭。至二十七年,英船突入省河,要求益堅,耆英謾許兩年後踐約,始退,自請議處。諭嚴為防備,務出萬全。耆英知終必有釁。


  

二十八年,請入覲,留京供職,賜雙眼花翎,管理禮部、兵部,兼都統。尋拜文淵閣大學士,命赴山東查辦鹽務,校閲浙江營伍。三十年,文宗即位,應詔陳言,略曰:「求治莫先於用人、理財、行政諸大端。用人之道,明試以功。人有剛柔,才有長短。用違其才,君子亦恐誤事;用得其當,小人亦能濟事。設官分職,非為眾人藏身之地。實心任事者,雖小人當保全;不肯任怨者,雖君子當委置。行政在於得人,迂腐之說,無裨時務,泥古之論,難合機宜,財非人不理。今賦額四千餘萬,支用有餘,不能如額,以致短絀。致絀之由,非探本窮源,不能通盤清釐。與其正賦外別費經營,不如於正賦中覈實籌畫。」疏入,特諭曰:「身為端揆,一言一動,舉朝所矜式。耆英率意敷陳,持論過偏,顯違古訓,流弊曷可勝言。」傳旨申飭。耆英不自安,屢稱病。是年十月,上手詔揭示穆彰阿及耆英罪狀,斥「耆英在廣東抑民奉夷,謾許入城,幾致不測之變。數面陳夷情可畏,應事周旋,但圖常保祿位。穆彰阿暗而難明,耆英顯而易見,貽害國家,其罪則一」。猶念其迫於時勢,從寬降為部屬。尋補工部員外郎。

鹹豐三年,粵匪北犯,耆英子馬蘭鎮總兵慶錫奏請父子兄弟同赴軍前,命耆英隨巡防王大臣效力,以捐餉予四品頂戴。五年,慶錫向屬員借貸被劾,耆英坐私告,革職圈禁。

八年,英人糾合法、美、俄諸國兵船犯天津,爭改條約,命大學士桂良、尚書花沙納扆往查辦。巡防王大臣薦耆英熟悉情形,召對,自陳原力任其難,予侍郎銜,赴天津協議。初耆英之在廣東也,五口通商事多由裁決,一意遷就。七年冬,廣州陷,檔案為英人所得,譯出耆英章奏,多掩飾不實,深惡之。及至天津,英人拒不見,惶恐求去,不候旨,回通州,於是欺謾之跡益彰,為王大臣論劾,嚴詔逮治,賜自盡。

論曰:罷戰言和,始發於琦善,去備媚敵,致敗之由。伊里布有忍辱負重之心,無安危定傾之略,且廟謨未定,廷議紛紜,至江寧城下之盟,乃與耆英結束和議,損威喪權,貽害莫輓。耆英獨任善後,留廣州入城之隙,兵釁再開,浸致庚申之禍。三人者同受惡名,而耆英不保其身命,宜哉。 列傳一百五十八

顏伯燾 怡良 祁 黃恩彤 劉韻珂 牛鑒

顏伯燾,字魯輿,廣東連平人,巡撫希深孫,總督檢子。嘉慶十九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道光二年,出為陝西延榆綏道、督糧道。歷陝西按察使,甘肅、直隷布政使。大軍征回疆,以轉運勞,賜花翎。署陝西巡撫。十七年,授雲南巡撫,改建滇池石徬,農田賴之。兼署雲貴總督。伯燾累世膺疆寄,嫺習吏治,所至有聲。

二十年,擢閩浙總督。時定海已陷,伯燾至,劾水師提督陳階平於英兵前次攻廈門告病規避,又論琦善主款僨事,及林則徐守粵功罪。二十二年,奏請餉銀二百萬,造船募新兵及水勇八千,以備出洋禦敵。復疏陳廣東兵事,略曰:「閩、粵互為脣齒,呼吸相通。自正月虎門不守,粵事幾不可問。四月內夷船駛泊省西泥城,防勇望風潰遁,兵船被焚,砲台棄去。當事者以洋銀六百萬元令知府餘保純重啗敵人,始允罷戰,猶報勝仗,指為就撫,以欺朝廷。夫撫非不可,然必痛剿之後,始能帖伏。今逆勢方張,資之庫藏,何不以養士卒?如謂曲徇商民所請,何不於誓師之始,申效死之義,與之同守?粵民非不可用,前有蕭關、三元裡等鄉數千人圍困義律,乃餘保純出城彈壓,始漸散去。保純以議撫之後,不應妄生枝節,是謂六百萬之資可以求安也。奕山、隆文已遠避數十里,楊芳,齊慎亦退入城。奕山、隆文等閲歷未深,楊芳年老耳聾,皆不足當重任。斯時惟有特簡親信重臣,督造船砲,用本省之人,作本省之兵,懸以重賞,未有不堪一用者。臣移駐廈門,督修戰具,但使船砲稍備,即當奮力攻擊,不敢老師糜餉,以取咎戾。」又薦裕謙、林則徐可任粵事。

伯燾主戰甚力,欲一當敵。七月,英兵三十餘艘犯廈門,投書索為外埠,即駛入攻擊,接戰,毀敵輪船一、兵艇五,敵遂聚攻砲台,總兵江繼蕓、遊擊淩志、都司張然、守備王世俊皆死之。伯燾所募水勇,以節餉議遣,未有安置。當戰時,呼噪應敵,英兵登岸,以台砲回擊,廈門官署街市並毀,伯燾退保同安。英人得廈門不之守,越數日,移船赴浙洋,惟留數艘泊鼓浪嶼。詔斥不能豫防,倉猝失事,以廈門收復,免其治罪,議革職,從寬降三品頂戴留任。尋命侍郎端華至閩察勘,坐未能進剿罷職,時論仍右之。鹹豐三年,召來京,將起用,道梗不得至,尋病卒。子鐘驥,宣統初,官至浙江布政使。


  

怡良,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人。刑部筆帖式,洊升員外郎。道光八年,出為廣東高州知府,調廣西南寧。歷雲南鹽法道,山東鹽運使,安徽、江蘇按察使,江西、江蘇布政使。

十八年,擢廣東巡撫。禁菸事起,林則徐、鄧廷楨主之,怡良偕預其事。二十年,兼署粵海關監督。及琦善至,撤防議撫,疏請暫示覊縻,怡良及將軍阿精阿皆不列銜。二十一年正月,沙角、大角砲台既失,琦善私許通商,並給香港,義律行文大鵬協撤回營汛。怡良疏陳曰:「自琦善到粵以後,辦理洋務,未經知會。忽聞傳說義律已在香港出示,令民人歸順彼國。提臣移咨副將鈔呈偽示,臣不勝駭異。大西洋自前明寄居澳門,相沿已久,均歸中國同知、縣丞管轄,議者猶以為非計。今英人竟占踞全島,去虎門甚近,片帆可到。沿海之地,防不勝防,犯法之徒,必以為藏納之藪,地方因之不靖,法律有所不行。更恐洋情反覆,要求不遂之時,仍以非禮相向,雖欲追悔,其何可及!聖慮周詳,無遠不照,何待臣鰓鰓過計。但忽聞海疆要地,外人公然主掌,天朝百姓,稱為英國之民,臣實不勝憤恨。一切駕馭機宜,臣無從悉其顛末。惟上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欽奉諭旨,調集兵丁,預備進剿,並令琦善同林則徐、鄧廷楨妥辦,均經宣示。臣等請添募兵勇,固守虎門,防堵要隘。今英人窺伺多端,實有措手莫及之勢。不敢緘默,謹以上聞。」於是詔斥琦善專擅之罪,褫職逮治,怡良兼署總督。英兵尋陷虎門,命怡良會同參贊大臣楊芳進剿,合疏請許英屬港腳商船貿易,詔斥怠慢軍心,奪職留任。

是年秋,授欽差大臣,會辦福建軍務,署閩浙總督,尋實授。時英兵已去廈門,其留泊鼓浪嶼者僅數艘。及和議成,福州、廈門皆開口岸,命偕巡撫劉鴻翱議善後事宜,籌辦通商,兼署福州將軍。先是台灣鎮、道禦敵,迭有擒斬,英人追訴其妄殺冒功,命怡良渡台灣查辦,總兵達洪阿、道員姚瑩逮京。當和議初定,怡良不能為之剖雪,為時論所譏。二十三年,乞病歸。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