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中 - 354 / 530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中

第354頁 / 共530頁。

 大小:

 第354頁

朗讀:

六年,湖南靖州諸生曾靜遣其徒張熙變姓名投書川陝總督嶽鍾琪,略言清為金裔,鍾琪乃鄂王後,勸令復金、宋之仇,同謀舉事。鍾琪大駭,鞫熙,熙不肯言其實;乃置熙密室,陽與誓,將迎其師與謀,始得熙及靜姓名,奏聞。上命杭奕祿及副都統覺羅海蘭如湖南,會巡撫王國棟捕靜嚴鞫。靜言因讀呂留良評選時文論夷、夏語激烈,遣熙求得留良遺書,與留良子毅中,及其弟子嚴鴻逵,鴻逵弟子沈在寬等往還,沈溺其說,妄生異心。留良,浙江石門諸生,康熙初講學負盛名,時已前死。上命逮靜、熙、毅中、鴻逵、在寬等至京師。靜至,廷鞫,自承迂妄,為留良所誤,手書供辭,盛稱上恩德。上命編次為大義覺迷錄,令杭奕祿以靜至江寧、杭州、蘇州宣講。事畢,命並熙釋勿誅,戮留良屍,誅毅中並鴻逵、在寬等,戍留良諸子孫。高宗即位,乃命誅靜、熙。

七年,授杭奕祿鑲紅旗滿洲副都統。八年,命解部事,尋復補禮部侍郎,署前鋒統領。上命杭奕祿偕侍郎眾佛保宣諭准噶爾。九年,師征准噶爾,上慮陝、甘民或以用兵為累,命杭奕祿與左都禦史史貽直、署內務府總管鄭渾寶,率庶吉士、六部學習主事、國子監肄業拔貢生等宣諭化導。尋命杭奕祿協辦軍需。十年,命署西安將軍,授欽差大臣,察閲甘、涼及山西近邊營伍。十一年,諭責杭奕祿驕奢放縱,擾累兵民,奪官,在肅州荷校。


  

乾隆元年,召至京師,授額外內閣學士,補工部侍郎,充世宗實錄副總裁。遣駐西藏辦事。四年,奏言:「西藏西南三千里外巴爾布國有三汗:一曰庫庫木,一曰顏布,一曰葉楞,雍正十一年嘗通貢。近三汗交惡,貝勒頗羅鼐宣諭罷兵,三汗聽命,使呈進部落戶口數,並貢金銀、絲緞、珊瑚、念珠諸物。」報聞。尋召還,調刑部。五年,擢左都禦史,列議政大臣。十年,以老乞休,諭留之。十一年,上察其老憊,命致仕。十三年,卒。

傅鼐,字閣峰,富察氏,滿洲鑲白旗人。初授侍衛。雍正二年,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兵部侍郎。三年,調盛京戶部侍郎。世宗在潛邸,夙知傅鼐好事,既即位,令隆科多察其為人。隆科多稱傅鼐安靜。傅鼐在上前嘗言隆科多子嶽興阿甚怨其父,謂「我家受恩深,當將生平行事據實奏聞,若稍有隱飾,罪更不可逭」。及隆科多被譴追臓,嶽興阿隱其父財產。上以與傅鼐言不符,疑傅鼐與隆科多交結,慮且敗,預為嶽興阿地。會傅鼐任侍衛時,浙江糧道江國英被劾,為關說,得銀萬餘。事發,上命奪官,械繫逮詣京師,下刑部按治。讞上,免死,發遣黑龍江。

九年,召還,赴大將軍馬爾賽軍營效力。尋予侍郎銜,授參贊大臣。十年,准噶爾台吉噶爾丹策零入寇,額駙策淩禦之額爾德尼昭,噶爾丹策零大敗,自推河竄走。時馬爾賽駐拜裡城,有兵萬三千。策淩檄速發兵斷噶爾丹策零歸路,馬爾賽不能用。傅鼐進曰:「賊敗亡之餘,可唾手取也!請發輕騎數千,俾率以戰,事成,功歸大將軍;事敗,原獨受其罪。」馬爾賽默然,再三言不應,至長跪以請,終不許。傅鼐憤甚,將所部出城逐敵。噶爾丹策零已遁走,得輜重、牛羊萬計。事聞,上誅馬爾賽,賚傅鼐花翎。

平郡王福彭代為大將軍,傅鼐參贊如故。噶爾丹策零既大創,不敢深入,師亦未能遠征。上召策淩及大將軍查郎阿詣京師廷議,莊親王允祿及策淩等主進討,大學士張廷玉等言不若先撫之,不順則進討。兩議上,上問傅鼐,傅鼐贊撫議。降旨罷兵,遣傅鼐偕內閣學士阿克敦、副都統羅密諭噶爾丹策零。噶爾丹策零欲得阿爾泰山故地,傅鼐力折之。十三年,使還,予都統銜,食俸。

高宗即位,命署兵部尚書,尋授刑部尚書,仍兼理兵部。乾隆元年,疏言:「刑罰世輕世重。我朝律例,頒佈於順治三年,酌議於康熙十八年,重刊於雍正三年。臣伏讀世宗遺詔曰:‘凡諸條例,或前本嚴而朕改從寬,此乃昔時部臣定議未協,朕與廷臣悉心斟酌而後更定,應照更定之例行;若前本寬而朕改從嚴,此以整飭人心風俗,暫行一時,此後遇事斟酌,若應照舊例者,仍照舊例行。’臣思聖心惓惓於此,蓋必有所軫念而未及更正者也。皇上以世宗之心為心,每遇奏讞,斟酌詳慎。臣見大清律集解附例一書,現今不行之例猶載其中,恐刑官援引舛錯,吏胥因緣為奸。請簡熟悉律例大臣,詳加覈議。律文律注,當仍其舊。所載條例,有今已斟酌改定者,應從改定;有應斟酌而未逮者,悉照舊章:務歸於平允,逐條繕摺,恭請欽定纂輯頒佈。」得旨允行。又疏言:「斷獄引用律例,宜審全文。若摘引律語,入人重罪,是為深文周內。律載:‘官吏懷挾私仇,故勘平人致死者,斬監候。’又載:‘若因公事幹連在官,事須問鞫,依法拷訊,邂逅致死者,勿論。’律意本極平允。數年來,各督撫遇屬員誤將在官人犯拷訊致死,輒摘引‘故勘平人’一語,擬斬監候。尚書張照又奏準:‘如將笞杖人犯故意夾拷致死二命以上,及徒流人犯四命以上,俱以故勘平人論。’不思既非懷挾私仇,於故勘之義何居?若謂在官之人本屬無罪,則必有誣告之人,應照律抵罪;若謂輕罪不應夾訊,命盜等案,當首從未分,安能預定為笞杖為徒流?若謂拷訊不依法,自有‘決罰不如法’律在,致死二人、四人以上,當議以加等。請敕法司酌改平允。」下部議行。

是秋,以勒借商銀,回奏不實,奪官。尋命暫署兵部尚書。二年,授正藍旗滿洲都統。三年,坐違例發俸,發往軍台效力。尋卒。

陳儀,字子翽,順天文安人。康熙五十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為古文辭,治經世學,大學士硃軾器之。雍正三年,直隷大水,諸河氾濫,壞田廬。世宗命怡親王允祥偕軾相度濬治。王求諳習畿輔水利者,軾以儀對。延見,諮治河所宜先,儀曰:「硃子言治河先低處。天津為古渤海逆河之會,百川之尾閭。今南北二運河、東西兩澱盛漲,爭趨三岔口,而強潮復來拒之,牴牾洄漩而不時下,下隘則上溢,其勢宜然。故欲治河,莫如先擴達海之口。欲擴海口,莫如先減入口之水。入口之水減,則達海之口寬。北永定,南子牙,中七十二沽,皆得沛然入三岔口而東注矣。」四年春,從王行視水利,教令章奏皆出儀手。軾以憂歸,王薦於朝,命以侍講署天津同知。轉侍讀,擢庶子,仍署同知如故。

五年,王奏設水利營田四局,儀領天津局,兼督文安、大城堤工。二縣地卑下,積潦不消。是秋復大水,堤內外皆巨浸。儀購秫稭十餘萬束,立表下楗以禦水。堤本民工,儀言於王,請發帑興修,招民就工代賑,堤得完固。南運河長屯堤地隷靜海,吏舞法,歲調發霸州、文安、大城民協修,百里裹糧,鹹以為苦,儀為除其籍。畿輔大小諸河七十餘,疏故濬新,儀所勘定殆十六七雲。


  

八年,擢侍講學士。時議設營田觀察使二員,分轄京東西,以督率州縣。命儀以僉都禦史充京東營田觀察使,營田於天津。仿明汪應蛟遺制,築十字圍,三面開渠,與海河通。潮來渠滿,閉渠蓄水以供灌溉,白塘、葛沽間斥鹵盡變膏腴。豐潤、玉田地多沮洳,儀教之開渠築圩,皆成良田。十一年,大雨,山水暴發,沒田廬。儀疏聞,諭籌賑,即命儀董其事,凡賑三十四萬餘口。十二年,轉侍讀學士。尋罷觀察使,還京師。

儀篤於內行,先世遺田數百畝,悉推以讓兄。既仕,分祿畀昆弟,周諸故舊。有故人子貧甚,囑門生為謀生業,事為人所訐,吏議當降調。乾隆二年,授鴻臚寺少卿。儀以老乞歸。七年,卒,年七十三。子玉友,雍正八年進士,官台灣知府。勤其官,有惠政。

劉師恕,字艾堂,江南寶應人。父國黻,康熙二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戶科給事中,歷督捕理事官。在戶科,建言民田畝有大小,地有上中下,請具載簡明賦役全書,明示天下。在督捕,詳考則例刊佈之。往時以逃人為根,以一累百十,以逃案為市。取所歷州縣官職名待劾,弊不勝詰,皆剔除之,乃裁併兵部。改授鴻臚寺卿。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