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自戢,則是軍院諸公,尤大有造於後世也。共和國家,匹夫有責,同舟共濟,端賴群材,元洪憂患餘生,久夷權位,布衣歸老,于願已償,只以約法所推,責任攸寄,思與諸公左提右挈,宏濟艱難,推誠以結邦交,虛己以從輿論,一日在位,萬民具瞻。
方今財政拮据,吏治靃靡,內憂外患,紛至沓來,補救之難,百倍疇曩。尚望不我遐棄,相與有成,毋
以收拾軍隊,為天職已完,毋以召集國會,為人心已定,毋可恢復《約法》,為遂躋法治,毋以懲辦禍首,為永絶官邪,率此臨事而懼之心,或收通力合
作之效,此則元洪早作夜思,願與諸公共勉者也。軍務院既已撤銷,一切善後事宜,仍希隨時電告,共
籌結束。其有奇材懋績,為國賢勞者,並希臚舉事實,借備延攬。元洪印。
這覆電中的大意,是從交際上着筆,並非正式公文。
至七月二十一日,始頒正式命令道:
據唐繼堯、岑春煊、梁啟超、劉顯世、陸榮廷、陳炳焜、呂公望、蔡鍔、李烈鈞、戴戡、李鼎新、羅佩金、劉存厚等寒日電稱:軍務院已于七月十四日
宣告撤廢,其撫軍及政務委員長、外交專使、軍事代表均一併解除。國家一切政務,靜聽元首政府國
會主持各等語。慨自改革以來,迭經變故,矩矱不立,喪亂弘多,法紀凌夷,民生塗炭,本大總統繼
任于危疑震撼之際,遵行元年《約法》,召集國會,組織責任政府,力崇民意,勉任艱虞。該督軍等顧
念時危,力閎大義,撤銷軍務院及撫軍等職,納政務于一軌,躋國勢于大同。義聞仁聲,皦如日月,千秋萬世,為國之光。惟念大局雖寧,殷憂未艾,宜如何栽培元氣,收拾人心,永絶亂源,導成法治。補苴罅漏,經緯萬端。
來日之難,倍于往昔。所期內
外在官,各深兢惕,同心協力,感致祥和,以成未竟之功,益鞏無疆之業,本大總統有厚望焉。此令。
自是南北統一,北京政府算有代表全國的資格了。惟粵東方面,龍、李交爭,尚且未息,各督軍多承政府意旨,歸咎李烈鈞,隱袒龍濟光,張勛、倪嗣沖專電通告,尤斥李烈鈞違令橫行,請加聲討。無非黨同伐異。政府乃一再電桂,催陸赴粵,陸至此亦不能再延,乃約同省長朱慶瀾,相偕赴任,電告政府,指日啟行。
於是黎總統又下令道:
迭據各方報告,廣東紛擾,禍尤未已,生靈涂
炭,外人復有煩言。長此遷延,靡知所屆。龍濟光未交卸以前,責在守土,自應約束將士,保衛治安。
李烈鈞統率士卒,責有攸歸,着即嚴勒所部,即日停兵。該省督軍陸榮廷,省長朱慶瀾,現已星夜赴
任,龍濟光應將各項事宜,妥速預備交代,此後如再有抗令開釁情事,定當嚴行聲討,以肅國紀。此
令。
令下後,復派薩鎮冰為粵閩巡閲使,令他選調兵艦駛赴粵海,查辦一切,並駐泊沙面等處,保護僑商。其實是震懾龍、李,隱示中央威力,教他知難而退。哪知龍濟光尚不肯離粵,鎮日裡守住觀音山,與李血戰。陸榮廷到了肇慶,聞着消息,又復稱病逗留,只遣朱慶瀾到粵。
朱亦頗有戒心,待至薩鎮冰已到沙面,方啟行至粵,先與薩會敘一番,然後攜手入城。龍濟光不便抗拒,只好迎入,將民政一部分,劃歸朱慶瀾接管,一面索請巨款,但說是解散軍隊,必須先撥恩餉,方好辦理。好容易籌了一宗款子,交給了他,方纔把督軍印信,付與朱慶瀾,自己帶了若干親兵,向瓊崖而去。阿堵物到手,才肯動身,這是現今軍閥第一條秘訣。
李烈鈞聞龍已離粵,也即退兵,惟陸尚未肯到省,由朱慶瀾飭人賫送印信,才行接收,粵事也就此作一結束。
小子于川、粵、湘三省,已經敘畢,就乘便敘入山東省了。山東民軍,分作兩黨,吳大洲自稱護國軍,居正稱東北軍總司令,七二回中曾已提及,但兩軍勢力,均屬有限,不過佔據了幾個縣城,與川、湘、粵情形不同。
自張懷芝奉袁氏命,署理山東將軍,本思效忠袁氏,把民軍逐出境外,可巧袁死黎繼,由政府電令停戰,雙方靜候解決,吳大洲、居正兩人乃按兵守候。偏張懷芝乘他不備,襲奪民軍所據的長山、安邱、臨朐等縣。民軍大憤,一面質問政府,一面招集黨人,將與張懷芝死戰。
吳大洲部下,約七八千人,居正部下,約一萬四五千人,並運到飛機兩架,聲焰甚盛。張懷芝料不能平,始派員與他議和,各不相犯。延至八月中旬,由國務院派出陸軍中將曲同豐,馳往山東,會同張懷芝等辦理軍事善後事宜。曲同豐與民軍商議,改編軍制,歸隷中央,辦理粗有眉目,即回京覆命去了。
是時留滬各議員,已齊集京師,重開國會,八月一日,舉行國會
第二次常會開會禮,先期二日,由兩院通告,並訂定禮節 如下:
一八月一日午前九時,參眾兩院議員,各服禮服,齊集眾議院。
二午前十時,兩院議員,入禮場就席。
三贊禮員引大總統及國務員入禮場就席奏
樂。
四主席宣告開會,並致開會詞。
五大總統暨國務員致頌詞。
六贊禮員報告向國旗行三鞠躬禮,在場者咸行禮如儀。
七主席宣告開會式禮成詞。
八主席宣告大總統宣誓。
九大總統宣誓奏樂。
十主席宣告退席。
十一攝影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