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本論 - 492 / 772
古典經濟學類 / 馬克思 / 本書目錄
  

資本論

第492頁 / 共772頁。

 大小:

 第492頁

朗讀:

另一方面,很清楚,從社會總資本來看,由這個總資本生產的商品的價值總額(用貨幣表示,就是它們的價格)=不變資本的價值+可變資本的價值+剩餘價值。假定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那末,在剩餘價值量不變時,只有不變資本的價值發生變動,或可變資本的價值發生變動,或二者都發生變動,以致C發生變化,從而m/C186即一般利潤率發生變化,利潤率才會發生變化。因此,在每一個場合,一般利潤率的變動,都以那些作為形成要素加入不變資本,或加入可變資本,或加入二者的商品的價值變動為前提。

或者,如果商品價值不變,而勞動的剝削程度發生變動,那末,一般利潤率就會發生變動。


  

或者,如果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而由於勞動過程中的技術變化,所使用的勞動的總額同不變資本相比發生相對變動,那末,一般利潤率就會發生變動。但這樣的技術變化,必然總是表現在商品的價值變動上,並且必然總是伴隨有商品的價值變動,因為現在生產這些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比以前更多或者更少了。

我們在第一篇已經看到,從量的方面來看,剩餘價值和利潤是同一的。但是,利潤率一開始就和剩餘價值率有區別,這首先只表現為不同的計算方式;但因為利潤率會在剩餘價值率不變時提高或下降,或者反過來,並且因為利潤率是資本家實際上唯一關心的事情,所以,這種區別一開始就使剩餘價值的真實起源完全模糊了,並且神秘化了。然而,量的差別只存在於剩餘價值率和利潤率之間,而不是存在於剩餘價值和利潤本身之間。因為在利潤率中,剩餘價值是按總資本計算的,是以總資本為尺度的,所以剩餘價值本身也就好象從總資本產生,而且同樣地從總資本的一切部分產生,這樣,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有機差別就在利潤的概念中消失了;因此,實際上,剩餘價值本身在它的這個轉化形式即利潤上否定了自己的起源,失去了自己的性質,成為不能認識的東西。

但到目前為止,利潤和剩餘價值的差別,只同質的變化,同形式變換有關,而在轉化的這個第一階段上,實際的量的差別還只存在於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之間,而不是存在於利潤和剩餘價值之間。187

一般利潤率,從而與不同生產部門所使用的一定量資本相適應的平均利潤一經形成,情況就不同了。

現在,如果一個特殊生產部門實際生產的剩餘價值或利潤,同商品出售價格中包含的利潤相一致,那只是一種偶然的現象。現在,不僅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而且利潤和剩餘價值,通常都是實際不同的量。現在,在勞動的剝削程度已定時,一個特殊生產部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對社會資本的總平均利潤,從而對整個資本家階級,比直接對每個生產部門的資本家更重要。它對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資本家之所以重要,【當然,這裡把那種用壓低工資,規定壟斷價格等辦法取得暫時額外利潤的可能性撇開不說。

[弗·恩·]】只是由於他那個部門生產的剩餘價值量作為決定因素之一參與平均利潤的調節。但這是一個在他背後進行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他所看不見的,不理解的,實際上不關心的。現在,在各特殊生產部門內,利潤和剩餘價值之間——不僅是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之間——實際的量的差別,把利潤的真正性質和起源完全掩蓋起來,這不僅對存心要在這一點上自欺欺人的資本家來說是這樣,而且對工人來說也是這樣。隨着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價值規定的基礎本身就被掩蓋起來。

最後,如果在剩餘價值單純轉化為利潤時,形成利潤的商品價值部分,與作為商品成本價格的另一個價值部分相對立,以致對資本家來說,價值概念在這裡已經消失,——因為他看到的不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總勞動,而只是總勞動的一部分,即他已經在活的或死的生產資料的形式上支付的部分,——因而在他看來,利潤是某種存在於商品的內在價值以外的東西,那末,現在這種看法就完全得到確認,並且固定和僵化起來,因為當我們考察特殊生產部門時,加在成本價格188上的利潤,的確不是由該部門的價值形成過程的界限決定,而是由完全外在的條件確定的。


  
這個內在聯繫在這裡還是第一次被揭示出來;我們在後面和在第四卷中將會看到,以前的經濟學,或者硬是抽掉剩餘價值和利潤之間、剩餘價值率和利潤率之間的差別,以便能夠保持作為基礎的價值規定,或者在放棄這個價值規定的同時,也放棄了對待問題的科學態度的全部基礎;以便保持那種在現象上引人注目的差別,——理論家的這種混亂最好不過地表明,那些陷在競爭中,無論如何不能透過競爭的現象來看問題的實際資本家,必然也不能透過假象來認識這個過程的內在本質和內在結構。除了實際資本家外,還有他們的經濟學家。

第一篇

所闡述的關於利潤率提高和降低的一切規律,實際上都具有下述雙重意義: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