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頁
據我看來,已經有若干跡象,表明在某些場合已經達到最高限度,超過這個限度,製造業就會變得越來越無利可圖,直至最後完全不再提供利潤;例如,我們考察一下精梳毛紡織業利潤較厚的年度
1849年和
1850年,就會看到,英國出產的精梳羊毛的價格為每磅
13便士,澳大利亞出產的精梳羊毛的價格為每磅
14到
17便士,
1841—
1850年的十年間,英國出產的羊毛的平均價格從來沒有漲到每磅
14便士以上,澳大利亞出產的羊毛的平均價格從來沒有漲到每磅
17便士以上。但是在不幸的
1857年年初,澳大利亞出產的羊毛已經漲到每磅
23便士;同年
12月,在恐慌發展到頂點的時候,跌到
18便士;但是在
1858年又漲到現在的價格
21便士。同樣,英國出產的羊毛的價格在
1857年年初為
20便土,
4月和
9月漲到
21便士,
1858年
1月跌到
14便士,此後又能到
17便士,因此,它比上面提到的那十年的平均價格每磅貴
3便士……據我看來,這表明:或者近似的價格引起的
1857年的破產已被人們忘記;或者出產的羊毛剛好夠現有的紗錠消耗;或者毛織品的價格將會持續上漲……但是,根據我過去的經驗,我看到,紗錠和織機在極短的時間內,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運轉速度上增加了好幾倍;其次,我國羊毛對法國的輸出也几乎按相同的比例增加了,然而國內外飼養的羊的平均年齡卻越來越短;因為人口
139在迅速增加,畜牧業者希望儘快把他們的家畜變成貨幣。因此,我常常感到憂慮的是,有些人不瞭解這個情況,把他們的命運和他們的資本投入這樣一些企業,而這些企業的成敗取決於那種只有按照一定的有機界規律才能增加的產品的供給……一切原料的供求狀況……似乎可以用來說明棉紡織業方面的許多變動,以及
1857年秋季英國羊毛市場的狀況和跟着發生的商業危機。」【不言而喻,我們不能象貝克先生那樣,用原料和成品之間的價格不平衡來說明
1857年的毛紡織業危機。這種不平衡本身不過是一種徵兆,而危機卻是普遍的。——弗·恩·】(羅·貝克《工廠視察員報告。
1858年
10月》第
56—
61頁)
約克郡西萊丁區精梳毛紡織業的繁榮時期是
1849—
1856年。那裡,該行業僱用的工人,
1838年為
29246人;
1843年為
37000人;
1845年為
48097人;
1850年為
74891人。這個區使用的機械織機,
1838年為
2768台;
1841年為
11458台;
1843年為
16870台;
1845年為
19121台;
1850年為
29539台。(《工廠視察員報告。
1850年[
10月]》第
60頁)精梳毛紡織業的這種繁榮,在
1850年
10月,已開始出現凶兆。副視察員貝克在
1851年
4月的報告中,在談到裏子和布萊得弗德的情況時說:
「近來營業狀況很糟糕。精梳毛紡業主正迅速失去
1850年的利潤,大多數織布業主的情況也不太妙。我相信,目前停工的毛紡織機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多。同時,亞麻紡績業主也在解僱工人,讓機器停下來。
紡織工業的周期現在實際上很不穩定;我想,我們不久就會認識到……在紗錠的生產能力、原料的數量和人口的增加之間沒有保持比例。」(第
52頁)
棉紡織業的情形也是這樣。剛剛引用的
1858年
10月的報告中說:
“自從工廠的勞動時間固定以來,一切紡織業的原料消費量、生產量、工資量,已經歸結為一個簡單的比例計算法……我引用布萊克本市現任市長
140培恩斯先生最近關於棉紡織業的報告,他在報告中極其精確地提出了該地區的工業統計材料:
『一實際馬力可以推動
450個自動紗錠及其預備裝置,或推動
200個環錠精紡紗錠,或推動
15台幅寬
40吋的織布機以及捲繞、整經和刷漿的機器。一馬力在紡紗時需要
21/
2個工人,在織布時需要
10個工人;他們的平均工資為每人每週
101/
2先令多一點……加工出來的平均支數,經紗為
30—
32支,緯紗為
34—
36支;假定每週每個紗錠產紗
13盎斯,那末每週總共是
824700磅,消費棉花
970000磅,或
2300包,花費
28300鎊……我們這個地區(布萊克本週圍五英里以內)每週消耗的棉花為
1530000磅,或
3650包,花費
44625鎊。這等於聯合王國全部棉紡業的
1/
18,全部機械棉織業的
1/
6。』
因此,按照培恩斯先生的計算,聯合王國棉紡業紗錠的總數為
28800000個,要使這些紗錠充分開工,每年需要棉花
1432080000磅。但是在
1856年和
1857年,棉花的進口額減去出口額後只有
1022576832磅;因此,必然會缺少
409503168磅。培恩斯先生好意地把自己的看法告訴了我。他認為,根據布萊克本地區的消費量計算的棉花常年消費量是偏高的,因為不僅紡紗的支數有差別,而且機器也有優劣之分。
他估計聯合王國每年消費的棉花總量為
10億磅。但是,如果說他估計對了,確實有
2250萬磅的供給過剩,那末看來供求現在已經接近平衡了;這還沒有把培恩斯先生所說的正在他自己的地區安裝的、並且據此判斷顯然也會在其他地區安裝的追加紗錠和織機考慮在內。”(第
59、
60、
61頁)
III. 一般的例證:
1861—
1865年的棉業危機
前史(
1845—
1860年)
1845年。棉紡織業的繁榮時期。棉花價格很低。關於這一點,萊·霍納曾經說過:
141「最近八年,我沒有看到過象去年夏秋兩季那樣活躍的營業時期。特別是棉紡業。整整半年,我每週都收到報告,說工廠有了新的投資:或者是建立了新的工廠,或者是一些閒着的工廠找到了新的承租人,或者是正在生產的工廠擴大了,安裝了新式的馬力更大的蒸汽機,增加了工作機的數量。」(《工廠視察員報告。
1845年
10月》第
13頁)
1846年,怨言開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