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頁
在論述協作、分工和機器時,我們已經指出,生產條件的節約(這是大規模生產的特徵)本質上是這樣產生的:這些條件是作為社會勞動的條件、社會結合的勞動的條件,因而作為勞動的社會條件發生作用的。它們在生產過程中由總體工人共同消費,而不是由一批互相沒有聯繫的,或最多只是在小範圍內互相直接協作的工人以分散的形式消費。在一個有一台或兩台中央發動機的大工廠內,發動機的費用,不會和發動機的馬力,因而不會和它們的可能的作用範圍,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傳動機的費用,不會和傳動機所帶動的工作機的數量,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工作機機身,也不會和它用作自己的器官執行職能的工具的數目的增加,按比例變得更貴,等等。其次,生產資料的集中,可以節省各種建築物,這不僅指真正的工場,而且也指倉庫等等。
燃料、照明等等的支出,也是這樣。其他生產條件,不管由多少人利用,會仍舊不變。
但是,這種由生產資料的集中及其大規模應用而產生的全部節約,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工作,即勞動的社會結合這一重要條件為前提的。因此,這種節約來源於勞動的社會性質,正如剩餘價值來源於單獨地考察的每一個工人的剩餘勞動一樣。甚至在這裡可能進行和必須進行的不斷改良,也完全是由大規模結合的總體
94工人的生產所提供的和所允許取得的社會的經驗和觀察產生的。現代庸俗經濟學認為,企業的存在是因為交易費用的節約。
但是,除非進行牽強附會的定義,否則這裡的生產條件的節約是不能算作交易費用的節約的。應當承認,企業的存在的確在某些方面節約了交易費用(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反而增加了交易費用,比如以前由一個手工藝人完成的工作,後來分為多個工人完成,每人只完成其中的一部分,為此不得不增加建設流水綫的費用和運作流水綫的成本),但節約交易費用根本不是企業存在的理由。倒是生產條件的節約有可能是企業存在的理由。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生產條件的節約能夠提高利潤率,但並不能帶來利潤。
同樣地,交易費用的節約也不能帶來利潤。利潤來自工人的剩餘勞動,而不是費用的節約。只有超額利潤,也就是說,只有在社會平均勞動條件(即大部分同類企業的生產經營條件)中不包括這些條件和費用的節約時,這種節約才能帶來一定的超額利潤。而這個超額利潤也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
關於生產條件節約的另一個大類,情況也是如此。我們指的是生產排泄物,即所謂的生產廢料再轉化為同一個產業部門或另一個產業部門的新的生產要素;這是這樣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這種所謂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產從而消費(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的循環中。我們以後還要比較詳細地探討的這一類節約,也是大規模社會勞動的結果。由於大規模社會勞動所產生的廢料數量很大,這些廢料本身才重新成為商業的對象,從而成為新的生產要素。
這種廢料,只有作為共同生產的廢料,因而只有作為大規模生產的廢料,才對生產過程有這樣重要的意義,才仍然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這種廢料——撇開它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所起的作用——會按照它可以重新出售的程度降低原料的費用,因為正常範圍內的廢料,即原料加工時平均必然損失的數量,總是要算在原料的費用中。那麼廢料的價值就來源於對原料費用的降低。有人因為舊貨有價值就否定勞動價值理論,真是可笑。
在可變資本的量已定,剩餘價值率已定時,不變資本這一部分的費用的減少,會相應地提高利潤率。
如果剩餘價值已定,利潤率就只能由生產商品所需要的不變資本的價值的減少來提高。就不變資本加入商品的生產來說,唯一要考慮的,不是它的交換價值,而是它的使用價值。如果勞動生產率的程度已定,也就是說,如果技術發展的水平已定,亞麻在一個紡紗廠內能夠吸收多少勞動,就不是取決於亞麻的價值,而是取決於亞麻的數量。同樣,一台機器對例如三個工人提供的幫助,不是取決於這台機器的價值,而是取決於它作為機器的使用價值。
在技術發展的一個階段上,一台性能差的機器可能很貴,而在另一個階段上,一台性能好的機器可能很便宜。
資本家比如說因棉花和紡紗機變得便宜而得到更大的利潤,
95這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當然,不是紡紗業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而是機器製造業和植棉業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現在,要使一定量的勞動物化,從而佔有一定量的剩餘勞動,在勞動條件上只需要較少的支出了。佔有這一定量的剩餘勞動所需要的費用減少了。一個行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給其它行業的資本家帶來益處。
所以,資本家天生是一個階級,而工人只有團結起來才能真正成為一個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