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本論 - 137 / 772
古典經濟學類 / 馬克思 / 本書目錄
  

資本論

第137頁 / 共772頁。

 大小:

 第137頁

朗讀:

誠然,有些例子(例如英國精梳毛紡織廠和絲紡織廠)已經表明,到了一定的發展程度上,在工廠部門極度擴展的同時,所使用的工人人數不僅可能相對地減少,而且可能絶對地減少。1860年,根據議會的命令對聯合王國所有的工廠進行過一次專門調查,在郎卡郡、柴郡和約克郡工廠區中屬工廠視察員羅·貝克管轄的地區,共有652家工廠,其中570家擁有:蒸汽織機85622台,紗490錠(不包括並紗錠)6819146個,蒸汽機27439馬力,水車1390馬力,僱用94119人。而到1865年,這些工廠擁有:織機95163台,紗錠7025031個,蒸汽機28925馬力,水車1445馬力,僱用88913人。可見,從1860年到1865年,這些工廠的蒸汽織機增加了11%,紗錠增加了3%,蒸汽馬力增加了5%,而與此同時僱用的人數卻減少了5.5%。

1852年到1862年期間,英國的毛紡織業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然而所使用的工人人數卻几乎沒有變化。


  

「這表明,新採用的機器以多麼大的程度排擠了以前各時期的勞動。」

根據某些經驗過的事實,工廠工人就業人數的增加往往只是表面的,也就是說,這種增加並不是由於已經建立在機器生產基礎上的工廠擴大了,而是由於附屬部門逐漸和它合併。例如,18381858年期間,機械織機及其使用的工廠工人的增加,就(不列顛)棉紡織工廠來說,完全是由於這個生產部門的擴大,而在另外一些工廠中,則是由於過去用人的肌肉力推動的織毯機、織帶機、織麻布機等等現在採用了蒸汽力。因此,這些工廠工人的增加只是491表明就業工人總數的減少。最後,在這裡還完全撇開了這種情況,就是除金屬工廠外,到處都是少年工人(18歲以下的)、婦女和兒童在工廠人員中遠居優勢。

然而我們知道,儘管機器生產實際地排擠和潛在地代替了大量工人,但隨着機器生產本身的發展(這種發展表現為同種工廠數目的增多或現有工廠規模的擴大),工廠工人的人數最終可以比被他們排擠的工場手工業工人或手工業工人的人數多。假定每週使用的500鎊資本中,在舊的生產方式下不變部分占2/5,可變部分占3/5,也就是說,200鎊用於生產資料,300鎊用於勞動力,比如說1鎊僱一個工人。由於採用機器生產,總資本的構成發生變化。假定現在這個資本分為4/5的不變部分和1/5的可變部分,或者說,用於勞動力的只有100鎊。

這樣,過去僱用的工人就有2/3被解僱。如果工廠生產擴大,使用的總資本在其他生產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由500鎊增加到1500鎊,那末現在就要僱用300個工人,和工業革命以前同樣多。如果所使用的資本繼續增加到2000鎊,那末就要僱用400個工人,比採用舊的生產方式時多1/3。使用的工人人數絶對地增加了100人,相對地,即同預付總資本相比,卻減少了800人,因為2000鎊資本在舊的生產方式下能僱用1200個工人,而不是400個工人。

可見,就業工人人數的相對減少和絶對增加是並行不悖的。上面假定,隨着總資本的增加,資本的構成保持不變,因為生產條件保持不變。然而我們已經知道,隨着機器體系的每一進步,由機器、原料等構成的不變資本部分不斷增加,而用於勞動力的可變資本部分則不斷減少,同時我們還知道,在任何其他的生產方式下,改良都不是這樣經常進行,因而總資本的構成也不是這樣經常變化。然而這種經常的變化也經常地被間歇時期和在492既定技術基礎上的單純量的擴大所中斷。

因此就業工人的人數也就增加。例如,在1835年,聯合王國的棉、毛、精梳毛、亞麻、絲等紡織廠的工人總數只有354684人,可是到1861年,僅蒸汽織機占用的織工(8歲以上的各種年齡的男女)就有230654人。當然,如果考慮到1838年不列顛的手工織布工人以及和他們一起工作的家屬還有80萬人,這種增加也就不算大了;而且這裡還根本沒有提到亞洲和歐洲大陸上被排擠掉的那些手工織布工人。


  
關於這一點,還要作某些說明,其中我們將部分地談到理論敘述本身還沒有涉及到的一些純粹事實方面的情況。

只要機器生產在一個工業部門內靠犧牲舊有的手工業或工場手工業來擴展,它就一定取得成功,就象用針發槍裝備的軍隊在對付弓箭手的軍隊時一定取得成功一樣。機器剛剛為自己奪取活動範圍的這個初創時期,由於借助機器生產出異常高的利潤而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這些利潤本身不僅形成加速積累的源泉,而且把不斷新生的並正在尋找新的投資場所的很大一部分社會追加資本吸引到有利的生產領域。突飛猛進的初創時期的這種特殊利益,不斷地在新採用機器的生產部門重現。

但是,一旦工廠制度達到一定的廣度和一定的成熟程度,特別是一旦它自己的技術基礎即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一旦煤和鐵的採掘、金屬加工以及交493通運輸業都發生革命,總之,一旦與大工業相適應的一般生產條件形成起來,這種生產方式就獲得一種彈力,一種突然地跳躍式地擴展的能力,只有原料和銷售市場才是它的限制。一方面,機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軋棉機使棉花生產增加。另一方面,機器產品的便宜和交通運輸業的變革是奪取國外市場的武器。機器生產摧毀國外市場的手工業產品,迫使這些市場變成它的原料產地。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