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本論 - 22 / 772
古典經濟學類 / 馬克思 / 本書目錄
  

資本論

第22頁 / 共772頁。

 大小:

 第22頁

朗讀:

每一個商品所有者都只想讓渡自己的商品,來換取別種具有能夠滿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價值的商品。就這一點說,交換對於他只是個人的過程。另一方面,他想把他的商品作為價值來實現,也就是通過他所中意的任何另一種具有同等價值的商品來實現,而不問他自己的商品對於這另一種商品的所有者是不是有使用價值。就這一點說,交換對於他是一般社會的過程。

但是,同一過程不可能同時對於一切商品所有者只是個人的過程,同時又只是一般社會的過程。


  

我們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對每一個商品所有者來說,每個別人的商品都是他的商品的特殊等價物,從而他的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既然一切商品所有者都這樣做,所以沒有一種商品是一般等價物,商品也就不具有使它們作為價值彼此等同、作為價值量互相比較的一般的相對價值形式。因此,它們並不是作為商品,而只是作為產品或使用價值彼此對立着。

我們的商品所有者在他們的困難處境中是象浮士德那樣想的:起初是行動。因此他們還沒有想就已經做起來了。商品本性的規律通過商品所有者的天然本能表現出來。他們只有使他們的商品同任何別一種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相對立,才能使他們的商品作為價值,從而作為商品彼此發生關係。

商品分析已經表明了這一點。但是,只有社會的活動才能使一種特定的商品成為一般等價物。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會的行動使一種特定的商品分離出來,通過這種商品來全面表現它們的價值。於是這一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為社會公認的等價形式。

由於這種社會過程,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成為被分離出來的商品的特殊社會職能。這種商品104就成為貨幣。

「他們同心合意,把力量和權柄授予那只獸。凡沒有這種印記即沒有這個獸名或獸名的數字者,都不能買或賣。」《啟示錄》

貨幣結晶是交換過程的必然產物,在交換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勞動產品事實上彼此等同,從而事實上轉化為商品。交換的擴大和加深的歷史過程,使商品本性中潛伏着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發展起來。為了交易,需要這一對立在外部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商品價值有一個獨立的形式,這個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於商品分為商品和貨幣這種二重化而最終取得這個形式為止。可見,隨着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

直接的產品交換一方面具有簡單價值表現形式,另一方面還不具有這種形式。這種形式就是x量商品A=y量商品B。直接的產品交換形式是x量使用物品A=y量使用物品B。在這裡,A物和B物在交換之前不是商品,它們通過交換才成為商品。

使用物品可能成為交換價值的第一步,就是它作為非使用價值而存在,作為超過它的所有者的直接需要的使用價值量而存在。物本身存在於人之外,因而是可以讓渡的。為使讓渡成為相互的讓渡,人們只須默默地彼此當作被讓渡的物的私有者,從而彼此當作獨立的人相對立就行了。然而這種彼此當作外人看待的關係在原始共105同體的成員之間並不存在,不管這種共同體的形式是家長制家庭,古代印度公社,還是印加國,等等。

商品交換是在共同體的盡頭,在它們與別的共同體或其成員接觸的地方開始的。但是物一旦對外成為商品,由於反作用,它們在共同體內部也成為商品。改革開放初期,中外合資企業中,中方的出資稱為資金,外方的出資稱為資本,合稱資本金。這樣做,主要是因為資本是與剝削聯繫在一起的,名聲不好聽。

而且在一些人看來,社會主義國有企業中的資金與國外資本家企業中的資本在政治意義等方面是不同的,所以對外稱資本,對內稱資金。但是套用馬克思的話,資金一旦對外成為資本,由於反作用,它們在共同體內部(社會主義國有企業)也成為資本。它們交換的量的比例起初完全是偶然的。它們能夠交換,是由於它們的所有者彼此願意把它們讓渡出去的意志行為。


  

同時,對別人的使用物品的需要漸漸固定下來。交換的不斷重複(從而具有統計規律性)使交換成為有規則的社會過程。因此,隨着時間的推移,至少有一部分勞動產品必定是有意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從那時起,一方面,物滿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於交換的效用的分離固定下來了。

它們的使用價值同它們的交換價值分離開來。另一方面,它們相交換的量的比例是由它們的生產本身決定的。習慣把它們作為價值量固定下來。

在直接的產品交換中,每個商品對於它的所有者直接就是交換手段,對於它的非所有者直接就是等價物,不過它要對於後者是使用價值。因此,交換物還沒有取得同它本身的使用價值或交換者的個人需要相獨立的價值形式。隨着進入交換過程的商品數量和種類的增多,就越來越需要這種形式。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手段同時產生。

如果不同商品所有者的不同商品在它們的交易中不和同一個第三種商品相交換並作為價值和它相比較,商品所有者拿自己的物品同其他種種物品相交換、相比較的交易就決不會發生。這第三種商品由於成為其他各種商品的等價物,就直接取得一般的或社會的等價形式,雖然是在狹小的範圍內。這種一般等價形式同引起這個形式的瞬息間的社會接觸一起產生和消失。這種形式交替地、暫時地由這種或那種商品承擔。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