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百多年來,一直在結合人類在各個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績來發展他們那似是而非的理論,而所謂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們卻仍然只會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進行研究,當然就會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顯得過時了。現在我們進一步考察這個問題。
某種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麥,同x量鞋油或y量綢緞或z量金等等交換,總之,按各種極不相同的比例同別的商品交換。因此,小麥有許多種交換價值,而不是只有一種。既然x量鞋油、y量綢緞、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麥的交換價值,那末,x量鞋油、y量綢緞、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夠互相代替的或同樣大的交換價值。由此可見,第一,同一種商品的各種有效的交換價值表示一個等同的東西。
第二,交換價值只能是可以與它相區別的某種內容的表現方式,「表現形式」。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別的東西來度量。
我們再拿兩種商品例如小麥和鐵來說。不管二者的交換比例怎樣,總是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一定量的小麥等於若干量的鐵,如
1夸特小麥=a噸(這裡原是一個英制單位,打印不出來,故用「噸」代替,以下同。)鐵。這個等式說明什麼呢?它說明在兩種不同的物裡面,即在
1夸特小麥和a噸鐵裡面,有一種等量的共同
49的東西。
因而這二者都等於第三種東西,後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種物,也不是第二種物。這樣,二者中的每一個只要是交換價值,就必定能化為這第三種東西。現代庸俗經濟學用供求關係和效用來解釋交換價值的形成。實際上供求關係和效用只能解釋交換價值的隨機部分,而不能解釋交換價值內在的期望值。
按現代庸俗經濟學的解釋,之所以
1夸特小麥=a噸鐵,是因為這兩者帶給交易者的邊際效用是相同的。由於邊際效用純屬個人的主觀感受,因此,如果市場上都按上式進行交易,那就意味着所有的交易者的主觀感受完全一致,用概率論的術語說,既然每個人的主觀感覺是無限的或是可以無限細分的,因此,發生這種情況的概率為零,即它是几乎不可能的。於是,如果我們觀察到某個市場上的交易都在或大多數都在按同一等式進行交換時,效用論要麼破產,要麼需要假定存在一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效用期望值,而分析這個期望值是如何存在的,就不得不回到勞動價值學說。
用一個簡單的幾何學例子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為了確定和比較各種直線形的面積,就把它們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與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現——底乘高的一半。各種商品的交換價值也同樣要化成一種共同東西,各自代表這種共同東西的多量或少量。
這種共同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幾何的、物理的、化學的或其他的天然屬性。商品的物體屬性只是就它們使商品有用,從而使商品成為使用價值來說,才加以考慮。另一方面,商品交換關係的明顯特點,正在於抽去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商品交換關係中,只要比例適當,一種使用價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種使用價值完全相等。
或者象老巴爾本說的:
「只要交換價值相等,一種商品就同另一種商品一樣。交換價值相等的物是沒有任何差別或區別的。」【「只要交換價值相等,一種商品就同另一種商品一樣。交換價值相等的物是沒有任何差別或區別的……價值
100鎊的鉛或鐵與價值
100鎊的銀和金具有相等的交換價值。」(尼·巴爾本《新幣輕鑄論。答洛克先生關於提高貨幣價值的意見》第
53頁和第
7頁)】
作為使用價值,商品首先有質的差別;作為交換價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別,因而不包含任何一個使用價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可是勞動產品在我們手裡也已經起了變化。如果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勞動
50產品成為使用價值的物質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們不再是桌子、房屋、紗或別的什麼有用物。
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到的屬性都消失了。它們也不再是木匠勞動、瓦匠勞動、紡紗勞動,或其他某種一定的生產勞動的產品了。隨着勞動產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也消失了,因而這些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也消失了。各種勞動不再有什麼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
現在我們來考察勞動產品剩下來的東西。它們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靈般的對象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哪種形式進行的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單純凝結。這些物現在只是表示,在它們的生產上耗費了人類勞動力,積累了人類勞動。這些物,作為它們共有的這個社會實體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
我們已經看到,在商品的交換關係本身中,商品的交換價值表現為同它們的使用價值完全無關的東西。如果真正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就得到剛纔已經規定的它們的價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換關係或交換價值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東西,也就是商品的價值。研究的進程會使我們再把交換價值當作價值的必然的表現方式或表現形式來考察,但現在,我們應該首先不管這種形式來考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