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頁
5.
7外國投資經濟繁榮使中國奢侈消費的人數增加到
6,
000萬至
3億。
27為抓住這「神話」般的中國市場,所有的外國公司都希望能占到先機。把來這裡設代表處的美國公司羅列出來,就像《財富》五百強的排名表:通用汽車(GM)、福特(Ford)、佳仕那(Chrysler)、美國電報電話(AT&T)、通用電器(GE)、萬國商業機器(IBM)、數字設備(Digital Equipment)、摩托羅拉(Motorola)、寶潔(P&G)、雅芳化裝品(Avon)、坎貝爾快餐(Campbell)、大漢堡(Big Mac)、肯德基炸鷄(Kentucky)、可口可樂(Coca Cola)、亨氏嬰兒食品(Heinz)、帕布斯啤酒(Pabst)、耐克(Nike)、力士香皂(Lux)、美林(Merrill Lynch)等等。
28耐克公司在廣州的經理布朗(Chades D.Brown)說:「我並不認為我們是在做夢,這是實實在在的經濟繁榮,很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
291993年,外國投資者在中國的總投資達到一千億美元,他們特別看好中國就業大軍的低工資(每天
2-
4美元)和高素質
其中通曉計算機人員的比例相當高。中國外資企業的增長非常迅速,
1992年註冊資本已達
1,
656.
3億美元,第一次超過台灣。
1992年中國對美貿易實現了
183億美元的順差,外匯儲備超過
400億美元。
5.
8鄉鎮企業自從八十年代早期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農業產量迅速攀升。家庭、農村和鄉鎮集體所有的鄉鎮企業,在一夜之間破土而出,通過對農產品的加工而獲得了相當的利潤。
1988年該類企業為
1,
888萬家,平均產值人民幣五萬元。從
1979年到
1988年,它們以年均
27.
9%的速度擴展,產值從
1980年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
23.
5%上升到
1988年的
58.
1%。
1990年它們出口了
125億美元的商品,占全國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鄉鎮企業因此而成為整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成了向市場經濟邁進和促進企業私有化的強大推進力量。這
1,
888萬家企業散佈在主要城市周邊的最佳種植區內,改變了中國的景色。它們的觸角伸向各個領域:工業產品
69.
73%、建築
12.
73%、商業
8.
24%、運輸
7.
28%,農產品
1.
78%。
相當大的一部分農村多餘勞動力為它們所吸納。(見下節)
然而,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對環境的破壞。這些企業處在城市管理界限之外,很少理會城市和政府有關污染限制、化學品排放、土壤侵蝕、廢物處理和生態方面的通告及規定。結果,中國許多城市的空氣污染程度比紐約市嚴重七、八倍,肺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數不斷上升。
30到
2000年,鄉鎮企業的產值將占到全國工業產值的
50%、國營和私人企業各占
25%。
到那時,很難再說中國的經濟仍屬於社會主義性質。
5.
9處于流動狀態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經濟的發展引發了農村勞動力歷史性地湧向城市。據《中國人口》報道,截至
1990年,大約有
5,
000萬勞動力離開農村輾轉流徙到城市。在上海,外來人口已達
183萬,占全部居民的
26%;在北京為
115萬,占
22%;廣州有
88萬,占
33%。
31儘管從歷史上看,大批流動人口的出現意味着動盪、騷亂、甚至朝代的覆亡,但這一次的人口流動卻是好徵兆。
他們當中,男性青年占
93.
1%,其中
25歲甚至更年輕的占到
70.
4%,
35歲以上的只是少數(
7.
5%)。這些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也不算差,受過初中教育的占
67.
3%,而高中教育的有
15.
4%。他們一個個雄心勃勃,充滿個人創業精神,一心想著怎麼在一個激動人心的環境裡過上好日子。
32這種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同時意味着黨對人口的控制和戶籍政策的破產。早在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政府就抓住「工作分配」和「單位住房分配」,以此將人們的生活掌握在手中。如果你沒有戶口,你就得不到住房,不能享受公費醫療,沒有糧票、油票和各種票證,也不能隨便旅行。如今,流動的勞動大軍按照自身的意願,冒着受罰和失去原有一切的風險流人大城市,向政府的這些政策挑戰。
雖然他們住地狹小雜亂不堪,溫飽、健康乃至性命都沒有保障,只能得到沒人願意幹的「下賤」活兒,且收入非常低,但經過一段時間,因為他們什麼都肯幹而且拚命干,他們的境況得到改善。接着,逐漸地,他們為社會所接納,併為當地的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
5.
10大中華經濟區近年來,急速發展的貿易、投資和旅遊業將中國沿海、香港和台灣逐漸連在一起,「大中華經濟區」的想法順理成章地出現在人們的腦海。雖然仍處于萌芽狀態,但一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相仿的三角區域市場很有可能形成。
33在
1987年至
1992年五年間,通過香港,中國與台灣的貿易不斷增加,三方經濟的互補性已有目共睹。台灣與大陸通過香港的間接貿易(單位:百萬美元)年度台灣向大陸出口大陸向台灣出口台灣的順差
19871,
226.
53288.
94937.
5919882,
242.
22478.
691,
763.
5319892,
896.
49586.
902,
309.
5919903,
278.
25765.
362,
512.
8919914,
667.
151,
125.
853,
541.
3019926,
287.
931,
118.
975,
168.
96來源:香港政府統計處。
中國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資源、充足的勞動力和大量的生產設施;台灣則資金充足、技術工藝先進;而香港的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經驗豐富,三者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性越來越大。到
1992年,大約有
12,
000家台灣公司在大陸設立了工廠,投資額達到
110億美元。同一時間,中國也在香港的貿易、房地產和金融業中投入了同樣多的資金。中國銀行成了香港的第二大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