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
7月
30日,毛澤東宣佈國民黨政權的崩潰已「不太遙遠了」。據報道,馬歇爾在
8月
13日曾說:「我從這個問題上抽身,這個問題已經完全超出了我的理解和做出判斷的能力。」
38國民黨的厄運還因為與正在選舉之年的美國政治糾纏在一起而變得更加複雜。國民政府的外交官對民主黨政府感到失望,並預測
1948年的大選將導致政府的更替,而竭力結交共和黨人。紐約州州長、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杜威(Thomas Dewey)在
0948年
6月
25日宣佈如果他當選,他將對中國提供大規模的財政和軍事援助。但杜魯門卻在選舉中大獲全勝,令全世界
以及蔣
不知所措。
杜魯門就任總統,在
1948年
11月和
12月兩度拒絶了國民政府的援助請求。
39在
1949年
1月蔣辭職以後,華府存在一種強烈的感覺,覺得美國應儘快地從中國脫身。
回顧歷史,美國雖然因許多失職行動和錯誤舉措而「有罪」,但卻不能要它對「丟失」從未「擁有過」的中國負責。中國共產主義是一場經歷了三十年之久、有着巨大生命力的內部力量,外國的干涉不太可能改變它的方向。在
1948年春季以前,美國積極的武裝干涉可能會暫時延緩共產黨的勝利,但絶對不能永遠地制止它。按一位中國問題專家
40的觀點,這樣一種干涉將需要投入十五萬美國軍隊,當然根據日後韓戰和越戰的經驗,一百萬或兩百萬似乎更實際。
接着就有另外一個問題:當美國國內已確定了部隊複員和回覆正常生活秩序之時,美國軍人能在中國駐守多久?
就事實而論,美國政府從來沒有想捲入中國的內戰。華府明確地聲明,大規模的干涉「既不可行也不可望」,因為它將「要求我們(美國)參加這場內戰,並擔負起指導軍事行動和行政管理的責任。」
41中國的戰略價值未能支持美國發動大規模的介入決定,即使俄國有可能控制中國,也不能改變華府的立場。
42華府覺得共產主義中國的興起雖然不合意但還能容忍,因為中國人不會對美國的安全在幾年或甚至幾十年內構成威脅。
調停的失敗使美國人別無選擇,只得接受中國局勢的現實。
6.對美國政策的重新評價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美國對華政策,必須放在美國全球戰略的更大背景中、特別應根據美國對待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態度來進行考查。儘管在公開場合大講中國的友誼,但美國政策的長期目標,肯定不是建立在利他主義或依戀中國文化或中國人民的感情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美國對戰後東亞戰略和經濟利益的實際考慮之上。
43華府想要在太平洋和東亞地區建立一種新的均勢,而美國在其中將佔據支配性的地位。然而,由於歐洲是戰後全球關注的核心,美國人便想到用最低限度的資源投入來達到他們在東亞的目標。這樣一種政策要求與該地區的一個大國結成堅強的同盟。
1944年,國務卿赫爾推想中國將占「任何安排中的中心地位」,但他也認為中國只有一半的機會成為一個大國。
44隨着赫爾從國務院退休下來,以前擔任過美國駐東京大使、懷有公開的親日情緒的格魯(Joseph Grow)出任代理國務卿,他傾向于將復興的日本看作是美國中意的選擇對象
如果證明中國不能充任它在美國戰略中指定的角色的話。
451945年春,海軍部長福雷斯特爾(James Forrestal)直截了當地詢問國防部長史汀生:「我們對俄國影響遠東的政策是什麼我們是不是希望有一個對抗這種影響的抗衡者這個抗衡者是中國還是日本」
46當時沒有作出任何決定,但根本的問題仍然擺在美國的東亞政策訂定人面前:如果中國能夠符合他們的設想,就值得美國予以支持;如果不符合,一個復興的日本也可以充當美國在東亞利益的支撐者。主要是由於這個原因,杜魯門總統在
1945年
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堅持佔領日本應完全由美國來操辦,而不應與蘇聯或其它大國搞什麼分區佔領。
47美國的長期目標,是鼓勵發展一個有能力抗衡蘇聯,並對美國資本滲透開放的相對強大而友好的中國。
48華府認識到,無論是一個共產黨統治的中國,還是一個將招致俄國滲透的虛弱的中國,都不能完成這些目標。因此,羅斯福總統推動讓中國成為大國之一的構想,而國務院也鼓吹幫助造就「一個統一的、民主進步的和合作的中國」之政策。
49正如國務院在
1945年指出的那樣,這個目標部分基于這樣的認識,即中國將「為美國的商品和資本提供一個龐大的市場。」
50事實上,早在
1939年,財政部官員便恬不知恥地聲稱,中日戰爭為美國人提供了一個「在未來中國貿易中站穩腳跟的大好機會,我們將獲取中國戰後重建工程的大頭......處在和平狀態下,並由一個復興的中央政府統治的中國,將成為未來美國商品和企業的大好市場。」
51正是出於這些理由,美國向國民政府提供了租借物資、「貨幣穩定」貸款和一些其它形式的軍事和經濟貸款。華府把這些貸款當作是阻止中國的「失敗主義者」叛變投日,並鼓勵中國努力作戰的一種手段,這樣就能把相當數量的日本軍隊釘死在大陸,以免他們調往其它地方與美國人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