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頁
1945年
8月
14日,日本天皇發佈了一項結束戰爭的詔書,
9月
2日,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Missouri)戰艦上簽署了投降書。在經過八年抗戰以後,中國終於勝利了。蔣的威信空前地高,因為他領導中國渡過了最艱難的戰爭歲月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從未像現在這樣地受人尊敬
它已完成了最漫長的反侵略和反極權主義的抗戰。
中國為戰爭的結束歡呼雀躍,並急切地盼望相當時間的和平和重建。然而在歡欣激昂的表象下面,卻存在着對仍未解決的共產黨問題及內戰可能性的深切關注。確實,毛澤東再也不能耐心等待而要奪取政權了。
8.戰爭的後果 戰爭對中國、日本和東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中最重要的如下:
8.
1東亞的國際新秩序太平洋戰爭的結束開創了東亞的一個新時代。中國通過長期的反侵略鬥爭,取代了日本的主導國家地位,從戰前的半殖民地狀態一躍而為五大國之一及聯合國的創始國,擁有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和一票否決權。在其近代歷史上,中國的國際威望從來沒有像此刻那樣崇高。與此相對,日本不再是國際政治中的大國了,並且要在美國的佔領和指導下重建經濟。
雖然老牌的歐洲殖民列強
英國、法國和荷蘭
在戰爭中獲勝,但昔日的威望卻大大降低,因為這些國家在戰時被日本趕出了在亞洲的殖民地,而且從前的殖民地印度、緬甸、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都吵閙着要獨立。始於十六世紀的歐洲在亞洲之殖民主義時代終於走到了盡頭。另一方面,美國憑藉其在打敗日本中發揮的主導作用,崛起為最強大的太平洋國家。這一轉折預示着亞洲國際關係發展中一個全新篇章的開始。
8.
2國民黨的衰竭儘管對日本的勝利主要由美國人取得,但中國的貢獻是不可低估的。在整個戰爭期間,中國牽制了相當比例的日本軍隊,令他們不能投入到其它地方。從
1937年到
1941年,中國獨力抗戰,抗擊了在中國本土的
50萬到
75萬敵軍
大約是日本總軍力的一半
此外還有
20萬到
70萬的駐東北關東軍。在
1945年戰爭結束時,
230萬日本的海外派遣軍中有
120萬被釘在了中國。
在中國的戰事耗費了日本戰爭總開支的
35%
即
340億美元中的
120億
另外還有
396,
040名日本人戰死,更多數量的日軍受傷。
67在中國一方,中國動員了
1,
400萬人,總傷亡達
3,
211,
419人
包括
1,
319,
958人陣亡、
1,
761,
355人受傷、
130,
126人失蹤
而且還招致了
14,
640億元法幣的可怕戰爭債務。
68平民的傷亡和財產損失更是難以計算。在交戰中首當其衝的國民政府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消耗非常慘重,導致無力應付戰後時代新的挑戰。
8.
3經濟災難國民政府自
1928年建立起計,就一直受連年的赤字開支的困擾,在抗戰期間,由於軍事開支的不斷增加和沿海省份落入敵人之手,導致關稅收入喪失,財政赤字更加嚴重。下列三個典型年份的統計數據,清楚地表明了收入與開銷之間巨大的差距:
69(百萬元法幣)年份戰爭開支收入
19371,
167870194110,
9332,
02419451,
268,
031216,
519
政府沒有辦法彌補這個差距,只有採取公認為不明智的增加紙幣發行量的手段,儘管明知道這種做法將不可避免地引起通貨膨脹。紙幣發行量從
1937年戰爭爆發時的
19億元法幣猛增至
1941年底的
158.
1億法幣,
1945年時的
10,
319億法幣。 濫發紙幣的後果是暴升的通貨膨脹和平均零售價的急劇上揚:
70年份零售價的上揚 (%)
1937年(開戰後的頭九個月)
291938年
491939年
831940年
1241941年
1731942年
2351943年
2451944年
2311945年(至
8月)
2511945年(自
8月到年底)
230通貨膨脹最終損害了軍隊的士氣,打擊了行政效率,破壞了平民的生活,並使中產階級淪為貧民。由通貨膨脹引起的經濟災難,使大部分中國人與政府離心離德,尤其是知識分子,他們譴責政府的管理失措和不負責任。儘管通貨膨脹是維持戰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弊病,但它在戰後時期便成了一種禍根,損毀了政府根本的經濟基礎。
8.
4心理的疲憊在耐心地忍受了八年抗戰的一切困苦之後,中國人民疲憊不堪,一當贏得了勝利,便再也不想進行任何類型的鬥爭了。他們期待着和平安定與休息養生,而一旦這種願望得不到滿足,便怪罪政府和執政黨。毛澤東早在抗戰初期,就正確地預見到了這種事態的轉折,敏捷地利用了民眾的這種不滿。一當和平恢復,他便立即開始挑戰國民黨的統治權。
內戰的陰霾再一次不祥地籠罩了神州大地,令這個筋疲力盡的民族之未來繼續充滿了動盪。
第二十五章 內戰,
1945-
1949年
日本遭到兩枚原子彈打擊後的崩潰來得比預期的快得多,令到國民政府對戰爭突然結束所帶來的後果完全措手不及。一些緊迫的問題急等着解決,其中最逼切的是,中共進入日軍佔領區收繳敵方武器的威脅。然而更可怕的是東北的局勢,蘇聯軍隊已深入到那裡的腹地,並拒絶隨日本的投降而停止推進。儘管史達林許諾將在三個月之後撤軍,但蘇軍的意圖仍然是秘而不宣的。
因此,戰爭的結束給國民政府造成了極其危急的軍事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