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綏靖了新軍閥和派系政客,並與他們達成了可行的協議;將共產黨逼到了西北一角;訓練了一支德國式的中央軍;在上面提到的一些領域裡開展了某些現代化規劃;與各黨各派結成了反對日本侵略的統一戰線。粗淺的觀察家可能會說一個新的中國正在呈現。但在這進步的表象之下,存在着社會經濟不公正和積年財政虧空等嚴重的根本性問題。
在
1928年確立的三項目標中
民族主義革命、內部重建和社會改革,國民政府到
1937年時在
第一項上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第二項上稍有進展,而在第三項上則徹底失敗。此外,國民政府以內憂外患為藉口,延長原定起自1929年的六年「訓政時期」之舉,也令自由派分子心寒,他們逐漸把這種延長看作是國民黨試圖以犧牲憲政為代價,拖延獨裁專制期限的伎倆。 我們所回顧的這十年可以用一個簡潔的詞語來概括:外強中乾。第二十四章 中日戰爭,
1937-
1945年
中國統一起來反對外來侵略的前景,令日本軍國主義者和極端分子擔憂在大陸的擴張政策之前途。與
1931年一樣,急於在中國變得強大之前展開攻勢的人,仍然是關東軍中的少壯派軍官。這些軍官受輕而易舉地征服東北、沒有遭到國際制裁及法西斯和納粹在歐洲崛起等因素的鼓勵,急於將華北變成第二個「滿洲國」,並在那裡建立一個日本的大陸基地。在西安事變和中國採取統一戰線政策後僅僅半年的時間,即
1937年
7月
7日,這些軍官就在距北平以西十英里的蘆溝橋策劃了一次事變,突然與中國駐軍發生衝突。
一當戰事開始而所有和平解決的希望破滅,中國政府為了生存,痛下戰鬥到底的決心。日本人原本指望的一場征服華北的短期戰爭,轉變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一直延續到
1945年。在不到半個世紀裡爆發的這第二場中日戰爭
1,對兩個國家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導致了日本在現代歷史上的第一次失敗,也徹底消耗了中國國民政府的勢力,同時又給了中共一個擴展軍隊和政黨組織力量的機會,並最終奪取政權。
1.日本軍國主義者的興起
雖然
1937年的「中國事變」表面上是由關東軍策劃的一個地方事件,但實際上卻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有預謀的陰謀。這次事件令日本軍方與文職政府之間,以及軍方內部不同派系之間的一連串衝突達到了頂峰。自從關東軍成功侵佔東北以來,軍國主義者就以犧牲文官政府為代價,一舉躋身于國家政治。這些少壯派軍官對軍人不應干政的傳統戒律置若罔聞,並公開抨擊黨派政治家不懂處理國務,從而降低了日本的國際地位。
在沙文主義熱情的刺激下,他們奚落官僚的無能和腐敗,並言之鑿鑿地責難財閥們造成了經濟蕭條。這些少壯派軍官自許為國家的救星,發誓要清除這些邪惡勢力並開創一個「昭和維新」,在這個維新中,天皇將通過軍隊重新建立與農民和全體人民之間的直接關係。這個使命非常「神聖」,令少壯派成功地構建了一種形象,即不允許讓任何事情損害軍隊的威望和地位。他們冷酷地追求權力,公開宣揚擴張,樂意訴諸謀反、陰謀、恐嚇和暗殺等手段,這暗示了某種「非正常行為」。
2確實,他們桀驁不馴的行為連講究軍紀的老派軍官也難以容忍。然而少壯派很難被遏制,因為他們聲稱代表着人民的心聲和日本的前途,還得到極端派政客和秘密會社的支持。在
1932-
1936年間,軍國主義者始終在國家政治中穩步崛起,直到他們完全將文職政府駕空。這是現代日本的一段悲劇。
1.
11932年的「五.一五政變」軍國主義者的迅速崛起,部分是通過政變和暗殺等殘酷手段實現的。在
1931年春兩次流產的政變之後,少壯派採用了政治暗殺的手段,在
1932年春,他們有效地清除了前藏相和日本銀行總裁兼三井財閥領導。
3隨後,
1932年
5月
15日,一幫陸海軍軍官進攻東京警察廳、銀行和政黨總部,成功地謀殺了犬養毅首相,此人反對在中國的軍事行動,贊同以談判解決事端。厚顏無恥的暗殺者公然藐視事件的後果,事後他們向警察自首。
隨後的審判變成了一個向公眾散佈謀反者之哲學的場合
通過消滅軟弱的政客、腐敗的官僚和自私的財閥來拯救國家。他們的論點激起了廣泛的同情,以至于連起訴人和報紙都把謀反者當作是英雄而非暗殺者。自
1918年起就存在的政黨政府遭受了致命的打擊,直到二戰以後才能復元。
1.
21936年的「二.二六政變」儘管軍隊在反對文官統治上團結一致,但也存在着內部紛爭。一些年長的、較有責任心的軍官嚴守避開政治的傳統律令,但許多人卻變得滿腦子政治,一心要干政。後一種人中有兩個派別。一派是皇道派,由少壯派活躍分子、校級軍官組成,首領是陸軍大臣荒木貞夫、參謀次長真崎甚三郎和憲兵司令火田俊六。
他們要求建立軍事獨裁、控制國家預算、擴充陸海軍、基礎工業國有化、在亞洲作領土擴張、在中國採取直接行動。另一派是統制派,成員是一些年紀較大的、更講軍紀的高級軍官,如長田鐵山將軍、阿部信行將軍,但奇怪地,東條英機將軍也包括在內。他們也想採取堅定的對外政策,擴張日本在亞洲的霸權,但他們不讚成直接的和恐怖主義的方式,而傾向于通過合法手段和正當途徑來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