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166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66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166頁

朗讀:

5.4交通改善交通體系是國民政府的另一項建設性成就。1928年成立了鐵道部,指導改善現有的線路及鋪建新線路。最突出的工程有東西主幹綫隴海鐵路在1934年延伸到西安,1935年延伸到寶鷄,1936年中南主幹綫粵漢鐵路竣工。其它一些重要的成就,包括在南京建成一套渡輪體系,將京浦鐵路和滬寧鐵路連接起來,1937年在錢塘江上建造了一座鐵橋,將浙贛綫和滬杭甬(寧波)綫連接起來。

可與這些全國性的成就相媲美的,是各省完成的一些小型工程。從1928年到1937年,鐵路網絡從八千公里增加到一萬三千公里。


  

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公路的修築,因為公路成本較低

大約是鐵路成本的二十分之一。1936年,公路網絡總長度為兒5,703公里,而1921年僅有一千公里。

現代航空也起步了。 1930年籌建了中國航空公司,由中美聯合投資,在上海和成都、上海和北平、上海與泉州、四川與昆明之間開通了四條航線。第二大的是中德聯營的歐亞航空公司,在1931年開通業務,經營上海至新疆、北平至廣州、北平至蘭州和西安至成都的四條線路。第三大的西南航空公司由西南各省當局創辦于1933年,在廣東和廣西兩省內通航,並經營兩廣至昆明和福州的航線。

在這十年間,郵政和電訊有很大的改善與擴展。1921年郵政局的數目不到一萬間,郵路總長40萬里。到1935-1936年,郵政局增加到了14,000間,郵路總長584,800里。在軍閥統治時期遭受嚴重損害的電報線路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擴建;到工936年,電報線路總長達95,300公里。

同時,長途電話線路從衛925年的4,000公里增長到1937年的52,200公里。

5.5工業發展人們普遍承認,經濟發展是建立現代化國家所必不可少的。雖然丟失了東北,而日本對上海的進攻也對這個樞紐港口的外貿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但重型機械的進口卻從來沒有減少。在1927-1937年期間,工業設備的進口總計達五億元,儘管這個數目以西方標準來看是較小的,但在一個兵燹xiǎn肆虐、貧窮不堪的國家,卻代表了相當大的努力。雖然在工業化方面沒有取得顯著的突破,但在一些輕工業如棉紡織、麵粉製品、鐘錶、水泥和化工製造等領域還是出現了頗大的進展。

5.6教育教育領域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教育部將一些公立大學、學院和專科學校重組合併成了十三所國立大學38、五所學院和九所省立大學,並把經費資助擴展到一些水平較高的私立學校,39用於開設新學科和購置設備。在二十所私立大學和三十三所私立學院中,1934年和1935年有三十二所獲得了資助,1936年有四十所獲資助。不應低估的成就是,在這十年中,中等教育也取得了四到五倍的增長。

1937年,有2,042所中學、1,211所師範和370所職業學校,就讀學生達545,207人。

5.7新生活運動為了實現恢復民眾道德素質、實現思想覺醒的目標,國民政府于1934年發起了新生活運動。這場運動強調培養衛生習慣、雷厲風行、信守諾言、禮貌待人和禮義廉恥這四種傳統的價值觀。學者和官員被督促去研讀十九世紀政治家曾國藩的著述,培養精忠報國的精神。雖然年輕一輩人並不把這些老派的價值觀當一回事,40但新生活運動和一些相關的活動,如體格健壯者接受軍事訓練和在學校開設軍訓科目等,確實造就了某種蓬勃向上的朝氣和在日本人入侵面前有所作為的情感。

5.8文學界回顧這十年,文學活動非常活躍,大多數作品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一個聲勢浩大的組織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中共的贊助下于1930年成立,旨在佔領中國的文學舞台。左聯的成員抨擊國民政府,嘲弄右派作家和那些偏愛傳統文化藝術的人;批評英美學派的作家,嘔歌蘇俄文學和左派創作。左聯的靈魂人物就是下台的中共領袖瞿秋白,而代言人則是著名作家魯迅。

左聯通過本身眾多的出版物41贏得了對文學界相當有力的控制。


  

不過,有兩個派別堅定地站在左聯的對立面,並通過他們自身的特長贏得了喝彩。一個派別以林語堂為首,他創辦的那些詼諧,諷刺且稍帶戲譴的出版物如《論語》、《人世間》和《宇宙風》等,一直在出版界大受歡迎。第二個派別主要以北平高等院校的教職員為核心,出版了《文學季刊》和《大公報文藝副刊》。他們之所以贏得廣泛的讀者,是由於他們有見解的批評態度和採用了西方作家先進的寫作技巧和策略。

這三個主要派別的競相爭鳴,造就了一個異常活躍的文學氛圍,使這十年成為「現代中國文學最為昌盛的時期」。42

這十年中最重要的作家是魯迅(1881-1936年),43儘管他可能已過了創作的巔峰。他是以對舊秩序和現狀之頽廢和不公正進行尖鋭的、諷刺的揭露而著稱,批判傳統生活的虛偽和殘忍。

魯迅最有名的作品或許是《阿Q正傳》,其中的主人公象徵著一種國民弊病。出身非常低賤的農村野小子阿Q生活在清朝末年,他不斷遭受同村人的欺凌。無力與他們對抗的阿Q為自己想象出了一個夢幻的世界。一當受辱,他便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架子,裝出贏得了一場「精神勝利」。

為抬高自己的聲譽,他進城盜竊,回鄉後卻向村民誇耀自己新近參與了革命。當真的革命者到村裡來時,他們與紳士們合謀,以偷盜罪將阿Q送官治理。這篇小說的寓意是,阿Q乃是中國國民弊病的縮影,而那場革命則與舊的勢力妥協,丟棄了它所宣稱的進行社會改良的目標。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