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164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64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164頁

朗讀:

19341218日,在黎平召開了一次政治局會議,黨的領導人在會上決定不久後將召開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檢討自國民黨第五次圍剿和西征(長征)以來的軍事形勢。此時,兩種趨勢變得非常明顯:第一,大多數政治局委員都希望改組領導層,第二,毛澤東的威信大增,因為他代表了與李德和博古相對立的正確路線。

193517日,紅軍佔領了貴州省的第二大城市遵義,兩天後,中央機關進入該城。經過幾天密鑼緊鼓的籌備,115-18曰,在一個從前軍閥(柏輝章 )的公館召開了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共有十八個正式成員和兩個列席成員參加會議。與會者全都是中共黨內和紅軍內的重要幹部,即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及主力部隊的司令和政委。30會議主持人博古首先作了政治報告,接着周恩來作了補充的軍事報告。


  

隨後,毛澤東對李德和博古的軍事領導錯誤進行了尖鋭的批評,指責他們犯了「左傾冒險主義」,並堅稱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根據地的丟失和紅軍的差點毀掉應由這種冒險主義負責。

毛澤東說話完畢,王稼祥就發言強烈支持毛澤東。其它人,包括張聞天、周恩來和朱德都發表了相同的看法。在猛烈的批評面前,博古無法否認失敗的鐵定事實;他就一些客觀困難作了蒼白無力的辯解(即:帝國主義對國民黨的支持、敵人的優勢兵力等等)。李德拒絶承認錯誤;他與翻譯坐在門口絶望地一根接一根抽菸。

31只有一名政治局候補委員凱豐,為他辯護,但無濟於事。木已成舟,李德和博古必須讓道。沒有記錄表明會議結束時作過投票表決,儘管毛澤東後來說過王稼祥投了「關鍵一票」,但這或許是指他在安排召開遵義會議中所起的作用。同樣,當時也沒有通過任何決議,雖然來張聞天起草了一份決議總結了會議議程。

32

毛澤東成為政治局常委會委員及協助周恩來指揮軍事。33193525日,張聞天接替博古「負總責」,3月又成立了一個新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是毛澤東、周恩來和王稼祥。在這三人中,王稼祥病得很重,而周恩來則唯毛澤東是從,毛澤東現在成為了同僚中的首要人物;因此,本質上他掌握了實權。不久,在張聞天的幫助下,毛澤東取得對軍事的絶對控制權,這成為他權力的基礎,以後再也沒有放棄這個控制權。

遵義會議並沒有給予毛澤東徹底的勝利,但它卻是他爭取最高權力道路上的一大躍進。然而即使在他大獲全勝之際,毛澤東仍然免不了經受挑戰。中共元老張國燾沒有出席這次會議,他拒絶承認會議決定。他對選擇陝北作為長征的最終目的地有異議,而主張向南或向西朝西康或西藏方面發展。

分裂發生了,張國燾率所部進軍西康,而毛澤東和大部分政治局委員及所部推進陝北,在那裡,高崗和劉志丹已建立了一塊蘇維埃根據地。

193510月,毛澤東率領的部隊在經過一段時間極其艱難的爬山涉水之後,到達了保安縣的吳起鎮。在這場史詩般的二萬五千里(六千英里)長征結束之時,毛澤東所轄的部隊只剩下了八千人。此後,由賀龍、張國燾和朱德率領的其它隊伍陸續到達,加上當地的中共武裝,隊伍擴充到三萬人。193612月,中共首腦機關遷到了延安;毛澤東在那裡以自己為核心整頓了黨和軍隊,並從事理論著述。

他現在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實際領袖。1938年,毛澤東獲得了另外兩項對他權威的承認:蘇聯的一部百科全書承認他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他當選為第七次黨代表大會的籌備委員會主席,七大後來于1945年召開。就是在這個時候,毛澤東才完全勝利:他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書記處和軍事委員會的主席;另外,他的思想被接受為黨的指導原則。

回顧歷史,遵義會議必須看成為一次政治會議而非一場軍事政變。34不過,有那麼多身為政治局委員或候補委員及部隊指揮員的軍事領導人出席了會議,這本身就極大地支持了毛澤東對李德的錯誤軍事戰略進行批判。嚴格來說,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的召開是史無前例的,因為不符合黨章或黨內規則和附則;但不管怎樣,它是中共黨史上和毛澤東上升到權力頂峰之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4.西安事變和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地位的急劇改變,與共產國際世界革命戰略的根本轉變相符合。共產國際在歐洲面臨着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崛起,而在亞洲則面臨着軍國主義日本之崛起;在19358月召開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一項決議,共產國際敦促各國共產黨與左派和反法西斯團體組成聯盟,反對那些布爾什維克和馬克思主義的公開敵人之威脅。在中國,組建統一戰線的政策還可以有緩解國民政府對中共之進攻的好處。

1936年起,中共開始提倡與各方黨派、團體和軍隊結成一個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倡導下,「全國抗日解放聯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國救亡社」等民間組織應運而生。一些頗具說服力的口號如「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和「立即對日開戰;停止剿共」等廣為流傳,在愛國民眾尤其是在北平、南京和上海的青年中激起了強烈反響。民眾的壓力激烈高漲,要求停止內戰,將槍口轉嚮日本人。

如前所述,南京政府已定下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方略。隨着共產黨突入西北孤地,蔣急切地想一勞永逸地消滅他們,於是自信地下令張學良督率的東北軍35和楊虎城統率的西北軍對中共發動進攻。但戰事無所進展。思念家鄉且厭惡內戰的東北軍官兵越來越受統戰宣傳的影響。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