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140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40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140頁

朗讀:

為了羞辱唐,袁未按照臨時憲法關於命令須經總理副署的規定,便將直隷都督31派往南京幫助遣散部隊。1912616日,唐與四名同盟會會員辭職,以示抗議。

繼任的總理是一名無能的外交官,前駐俄公使陸征祥。他缺乏政見,沒有指導能力,從而遭到國會的彈劾。727日後,陸便以生病為託詞不再辦公。袁的親信、內政部長趙秉鈞此時充任代總理,924日趙又接任總理一職,趙的內閣不過是總統玩弄的一個傀儡。


  

在五個月內,袁便成功地將「責任內閣」搞得混亂不堪。

但是,袁對南方的革命領袖們卻表現得格外尊重,他友善地邀請孫和黃北上拜訪他。孫、黃由於害怕同時遭袁陷害,雖接受邀請,卻沒有同行。孫先到了一步,在他留在北京的二十六天中,他得到了袁熱情的接待。袁十三次聆聽他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單一稅理論、把首都由北京遷入內地的重要性,以及建設二十萬英里鐵路的必要性等等。

99日,袁任命孫為全國鐵路督辦,全權負責起草一份全國鐵路體系建設計劃。孫然後離開北京,此時他相信袁是一個有能力與有誠心的人,「在未來的十年間,總統一職非他莫屬」。32然後黃興來到北京,這位「中國革命的拿破崙」也受到同樣的熱情對待。袁同樣聆聽了他對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其中包括發展工業的必要性及建立一個有效的國會制度的益處。

黃被任命為粵漢、川省鐵路總督。在擺平這兩位革命元勛後,袁在追尋獨裁的路上比以往更加膽大妄為。

4.1二次革命根據《臨時約法》,在政府成立後六個月內應舉行國會的選舉。19128月,臨時政府頒佈了《選舉法》與《國會組織條列》,包括採用兩院制的規定。時至大選的12月份,同盟會吸收了四個小黨派,組建了由宋教仁有效地領導的國民黨。宋曾在日本學過國會理論,此時,他得到黃興的支持,併為黨外的知名立憲人士所尊重。

儘管他不反對選舉袁出任總統,但是他強烈主張政黨政治,並要求由責任內閣引導國家通向憲政,並且制衡總統的越權行為。

國民黨的反對者為一些小黨派,如統一黨、共和黨,以及由梁啟超領導的民主黨。大選中,國民黨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佔據了下議院總席位596席中的269席,上議院274席中的123席。國民黨得到的選票比其它三個黨派得票的總和還多,此時三黨聯合成進步黨,支持袁世凱政府。

國民黨的勝利主要歸功于宋教仁的工作,他的組織能力及經常公開演說,倡導採用責任內閣制與制約總統濫用職權的忠誠反對黨體制,極大地激怒了袁。在用賄賂的手段爭取宋失敗後,袁決定用暗殺方式將他剷除;擔心總理之位會為宋取代的趙秉鈞,也參加了這個陰謀。1913320日,就在宋要離開上海火車站就任駐京的國民黨代表這一新職務時,他遭到槍擊,並于兩日後死去,年僅31歲。繳獲的證據與隨後的調查牽連到總理趙秉鈞,可能還有總統袁世凱。

但是在公共租界公審會堂的一個聽證會後,兇手卻暴死獄中。趙總理以疾病為由拒絶傳喚出庭,後來趙又被調往直隷出任軍事長官,並于1914217日被神秘地毒死。捲入此案的其它人不是被殺害就是被毒死,此案便無結果地拖延下去,從來沒有作出一個明確的判決。但是,人們一般猜想袁是宋案的幕後主持人。

為了增強其對抗國民黨的力量,袁于19134月同五國銀行團33簽署了一筆2,500萬英鎊的所謂「善後大借款」。孫、黃均敦促國會否決這一非法借款。但袁世凱的代總理段祺瑞卻帶兵包圍了國會大樓,並飛揚跋扈地宣稱:「事已至此,無須再言。」當國會中的國民黨成員提出彈劾政府時,袁與革命黨之間便出現了無法彌合的裂縫。

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罷免了江西、廣東與安徽的國民黨都督,其軍隊也集結待命,準備南下。

1913712日,江西都督34宣佈獨立。一個月內,又有六個省份相繼宣佈獨立。35這樣,眾所周知的「二次革命」開始了。袁軍勢如破竹,擊潰了這些裝備不佳的南方軍隊。


  

數月之內,戰爭便結束了,袁的將軍作為地方軍閥控制了長江流域。

4.2袁的帝制之夢二次革命輕易地鎮壓下去,這使袁得意忘形,私慾無限膨脹。他不再滿足於臨時大總統的頭銜,而渴望擔任終身正式總統,以為最終稱帝的目標作準備。1912年,他在就職時曾宣誓維護共和,反對任何君主制復辟,但時至今日,他在追求極權的夢幻中已將這一切置諸腦後。

袁的計劃的第一步是,促使國會在憲法尚未制定之前于1913105日通過《總統選舉法》。一天後,國會兩院在所謂公民團(實為袁手下偽裝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務)的叫喊聲中,舉行總統選舉。這些人包圍了國會,叫嚷「今日非將公民所屬望的總統選出,不許選舉人出會場一步。」但即使在這種恐嚇之下,袁在前兩次投票中仍未能獲得足夠當選的票數,36而只是在第三輪投票中才得以獲得多數選票。

19131010日,袁正式就任大總統,臨時政府也變成正式的政府。

三周之內,國會便于1031日頒佈了《天壇憲法草案》,它沒有採用總統制,而是採用內閣制來制約袁的權力。袁非常憤怒,他要求手下軍官攻擊此法與國情不容,實為國民黨試圖控制國會的工具。當國會堅持己見時,袁索性于114日解散國民黨,並以參與二次革命的罪名,取消了358名(後來又有80名)國會議員的資格。1914年初,國會因法定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