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132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32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132頁

朗讀:

中華帝國是一艘陳舊而又古怪的一流戰艦,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繼的能幹而警覺的官員設法使它飄浮着,並憑藉其龐大與外觀而使四鄰畏懼。但當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領航時,它便失去了紀律 與安全。它可能不會立即沉沒,它可能會像殘舸一樣飄流旬日,然後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卻無法在其破舊的基礎上重建起來。

事實上,中國已無法在其古老的基礎上重建,只有一場革命才有希望使之獲得再生。第二十章 革命、共和與軍閥割據


  

甲午戰爭後,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如何在外國帝國主義和王朝衰退加劇的局勢下,實現民族救亡。為此,兩大政治運動推展開來,代表着解決這一問題的不同途徑。一個是由康有為領導的1898年維新運動,如前面的章節所述,這場運動進展成二十世紀初清末新政與立憲運動。另一個是由接受西方教育的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他主張徹底推翻滿清王朝。

起初,進步改革派居于主導地位,但當清廷的努力被證明是敷衍了事和排斥漢人時,革命派在年輕知識分子、秘密會社,以及海外華人社團中獲得了與日俱增的支持。革命的力量穩步擴張,最終掃除了古老的帝制,而代之以一個共和國

中國悠久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轉變。1.革命的背景與特徵

1.1清朝的衰敗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中國歷史主要是連續不斷的國恥紀錄:從1842年《南京條約》至1901年《辛丑條約》的一長串不平等條約;十九世紀八十及九十年代朝貢國的喪失,以及清政府的內政欠缺生機,都證實它完全無能力在現代世界中保護中國的榮耀。以前所引以為豪的天朝皇國如今淪為半殖民地,1644年作為征服者進入華夏的滿人在公眾面前丟盡臉面。當朝廷在求生的絶望掙扎中,以改革與立憲之藉口製造排漢的政策時,它的喪鐘便已敲響了;在王朝的急劇衰敗中,這種公然的歧視政策加劇了被統治者的反抗。

1.2人民起義的傳統在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統治中,反滿情緒自始至終從未消失,清初漢人思想家如顧炎武、王夫之反覆不停地提倡「反清復明」的思想。儘管他們的活動並未導致異族統治的立即覆滅,但革命的萌芽卻在地下組織與秘密會社中保持着活力。各種由明朝遺民發動的運動、三藩之亂、天地會的活動、白蓮教叛亂,以及太平天國革命,都表現了無休止的民族或種族反抗趨勢,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正深深地植根於這一傳統。

1.3外國的影響近代西方的偉大革命,如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戰爭,以及法國大革命,均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民主、獨立、人權、平等、自由等觀念風靡于中國青年的思想中。而且,意大利與德意志在1870年民族統一的成功,也為前瞻的中國人提供了光輝的榜樣,推動他們採取相類似的行動。此時,民族主義、民主、共和思想成為了中國革命性變革的推動力。

1.4政治變革的必要孫中山認為,封建王朝在中國延續了二千年,而政府的本質卻沒有改變,原因就在於中國的君主專制體制。孫注意到,中國歷史是沿著分裂、混亂、統一、專制的圈子反覆循環,緊隨每一個混亂時期之後的是眾多王位爭奪者漫長而又無情的爭鬥,直到最後一個勝出為止。在這個過程中,國家與人民無辜受難,歷史模式周而複始的循環着,要打破這一循環和為那些有識之士創造充分的發展空間,就必須以共和制或聯邦制來代替君主制。在這種制度裡,所有人都可實現其希望,行使其權利,並擔任省與國家的領導。

為實現這一目標,孫激勵全中國熱愛自由的人們參加到民族革命中來,以推翻帝制與滿清王朝,並引進近代共和制,擺脫外國的干涉與侵擾。

1.5畢三次革命之功于一役孫中山看到,儘管西方列強擁有繁榮、獨立與民主,但他們也為工業化的問題所困擾。勞資糾紛、罷工、高工資要求以及財富在少數資本家和多數工人之間的不平等分配,都預示着一場社會革命的來臨。儘管中國尚未工業化到可目睹同類難題的地步,但資本主義的種子卻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自強運動以來便已播下。為預防資本主義的罪惡,孫主張節制資本,以防止財富集中于少數人手中。


  
另外,鑒於中國人口的增長超過土地面積的增加而帶來持久的土地問題,孫提倡平均地權,從而實現遠古時代「耕者有其田」的烏托邦理想。

總之,孫設想了一場由全體中國人推進的畢三次革命之功于一役的革命:即推翻滿清與帝制的民族革命;建立共和與民權的民主革命;平均地權並節制資本主義罪惡的民生革命。這種宏大的革命方式,在世界歷史的革命中也是罕有其匹的。2.孫中山與革命

中國革命之父孫逸仙1(1866-1925年),18661112日出生於廣州附近香山縣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父母生下六個孩子,但只有兩男兩女存活下來。由於土地貧瘠,香山人長久以來便形成了一種出外謀生的傳統。孫的長兄(孫眉)15歲時便前往檀香山治業,生意頗為興隆。

孫本人6歲入學,至12歲便完成啟蒙教育及讀完四書五經。由於家境貧寒,他並未能接受一套完整的中國傳統教育。孫生於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的第二年,年幼時,他便常聽人講述起義軍的故事,暗地裡渴望成為「洪秀全第二」。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