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令事態火上澆油的一件事是:
1884年政變中逃亡日本的朝鮮親日派頭目金玉均被刺殺。朝鮮曾屢次要求將金玉均引渡回國受審,但均告失敗。
1894年
3月,他可能在袁世凱代理人的慫恿下來到上海。在上海,他被一個
1884年政變受難者的兒子刺殺。
由於缺乏商業運輸船,他的屍體由一艘中國戰艦運回朝鮮,並被凌遲示眾以為叛國者戒。日本人認為這一事件是對他們的直接冒犯,並蠢蠢欲動地要以戰爭來懲罰。但是,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在國會解釋說,一名朝鮮人在中國被另一名朝鮮人殺害,這在法理上與日本無關,不能構成發動戰爭的口實。但是日本人仍群情激昂,而玄洋社等秘密組織則煽動採取行動。
為了製造出兵的藉口,他們慫恿朝鮮東學黨叛亂。
2.
3東學黨叛亂,
1894年東學黨運動原本是宗教性質的,帶有一些民族主義色彩但不含政治意識,但後來由於官方的迫害,它才帶上政治色彩。其創始人崔濟愚(l
824-
1864年)是一類似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的失意士子,苦惱于官方的壓迫和基督教的擷張對佛教與儒家的衝擊,經過數年思索後,他聲稱得到了「不死之方」,並奉命傳道。他所傳授的教義號稱集儒、釋、道精髓為一體,故稱作「東學」,以別于稱為「西學」的基督教。儘管東學黨徒強調「東學」,他們仍尊崇一個類似被禁止的天主教中的神靈。
朝鮮政府因而視其為蠱惑人心的邪教而加以取締。
1864年,崔被逮捕,論罪斬首。東學黨雖然轉入地下活動,但仍吸引了約十萬秘密教眾。
1892年,鑒於對天主教的禁令已被廢去,東學黨人向政府請願,要求開禁及為其創始人洗脫罪名。
然而政府不但不接受,還命令他們解散教派。
此後不久,東學黨策劃了一次叛亂。朝鮮王室向袁世凱求援。日本公使希圖造成日本出兵的藉口,慫恿袁世凱採取積極行動鎮壓叛亂者,並佯裝日本的唯一目的只是保護貿易,無意參加任何軍事干預。東京的中國公使也報稱,日本政府不大可能發動一場戰爭,因為自
1890年憲法生效以來,日本政府一直糾纏在與國會的衝突中。
李鴻章受此矇蔽,認為日本不會進行戰爭;但事實上,在中國派兵朝鮮時,東京已作好了充分的行動準備。
中國人剛撲滅東學黨人,八干名日本兵馬上就出現在朝鮮。隨着叛亂被鎮壓下去,日本人要求朝鮮改革內政。李鴻章便指使朝鮮政府宣佈,只有日軍撤出朝鮮,它才可能進行改革,藉以阻止日本。
3.戰爭爆發
李鴻章決心尋求外交解決,他希望爭取得到西方列強的同情,迫使日本和平解決事端。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Cassini)曾向他保證,聖彼得堡會代表中國出面干涉。但俄國政府未能行動,因為它得到其駐日公使警告,若俄國支持中國,英國可能支持日本。李鴻章轉而請求英國調停,英國建議中日雙方同時撤軍:中國向北,日本向南,在中部環朝鮮首都周圍留下一塊中立地帶。
日本拒絶了這一提議,但向英國保證,將在戰爭中保證上海的中立,並尊重英國在華商業利益。
李鴻章的外交不僅沒有取得任何積極成效,而且延誤了軍事準備工作。直到外交解決的希望全告破滅時,他才同意袁世凱的緊急請求,派兵增援。清廷租用三艘英國汽船,在三艘中國戰艦護航下向朝鮮運兵。
1894年
7月
25日,日本海軍在朝鮮灣將汽船「高升號」擊沉,
950名中國士兵落水而死。
8月
1日,中日雙方同時宣戰。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兩個從事現代化歷一代人之久的國家間的一場重大較量。在陸上,日本在平壤將李鴻章的淮軍打得落花流水,隨後成立了以大院君為首的傀儡政府,並宣佈朝鮮獨立。在海上,中國的境況更為悲慘。儘管中國海軍吹噓有
65艘軍艦,相比之下日本只有
32艘;儘管中國海軍力量在世界排名
第8,而日本只排名第11位,但是中方並沒有將所有船艦都動員起來作戰,15只有李鴻章 的北洋艦隊與日方交戰,南洋艦隊以及另外兩支艦隊
16則保持「中立」,以圖自保。
日本人動員了
21艘艦船,其中
9艘是
1889年以後建造的,時速可達
23海里。北洋艦隊在
1888年正式成立時有艦船
25艘,其中兩艘鐵甲艦排水量為
7,
000噸,而日本最大的船艦排水量也不過
4,
000噸。但是中國船隻的時速僅達
15或
16海里。總之,中國艦隊龐大、陳舊且遲緩;日本艦隊小巧,新穎且快捷。
兩支艦隊于
1894年
9月
17日在鴨緣江口外的黃海海面上相遇。經過五個小時的交火,中方損失了
4艘軍艦,一千餘名官兵戰死,而日本只損失了一艘軍艦。中方未沉沒的
7艘軍艦退至旅順港進行修理,並于
10月
18日開至威海衛的海軍基地。
11月,日軍從陸路佔領大連與旅順,使該地要塞的許多大炮失去作用。
李鴻章曾為建築這些海軍基地耗資幾百萬兩,卻未能派上一點用場。
1895年
2月,日方抄後路攻陷威海衛,並用要塞炮台轉而轟擊在港內的中國船艦,中國的慘敗已成定局,海軍提督丁汝昌自殺,僚屬紛紛投降,把
11艘戰船交給了日本。
進行了三十年時間的自強運動,中國在海、陸兩方面卻落得這種恥辱的失敗,使李鴻章面臨嚴厲的批評和指責。他辯解說,單靠他的北洋艦隊和淮軍來對抗日本全國的力量,自然無法取勝。儘管如此,李鴻章還是遭到解職、貶謫,還被剝去了象徵皇帝恩寵的黃馬褂。
4.和平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