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99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99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99頁

朗讀:

朝鮮鄰近中國北部,在明清兩代,它被中國人看成是極重要的「外藩」和主要朝貢國;朝鮮李朝(1392-1910年)每年三次派正式貢使前往明朝,清朝時則每年四次,另外還有許多小規模的遣使。從16371894年這兩個半世紀中,有507個朝鮮使團到過北京,也有169個中國使團前往朝鮮。1朝鮮對中國至關重要,明王朝曾不顧國庫虧空與軍備廢馳,于1592年派出211,500人到朝鮮抗擊日本入侵,為此耗費了一千萬兩,1597年的第二次抗戰費用也與前次不相上下。這些花費耗盡了明王朝的力量,加速其覆亡。

朝鮮人當然也對中國懷有尊敬與感激之情。由於在政治和文化上受中國的影響,朝鮮人模仿中國人的各種制度和生活方式,並且把與中國的關係說成是「事大」,以區別于同日本之間的較為平等的「交鄰」關係。而自1637年以來,朝鮮閉關鎖國,除了派貢使前往中國及偶爾嚮日本派遣使臣外,一概不與外界交往,西方人稱它為「隱士王國」。1.朝鮮的開放


  

1635年,一艘荷蘭船漂流至朝鮮海岸,此為朝鮮與西方接觸之始。基督教在十八世紀下半期開始在朝鮮傳播,但卻于1786年被朝鮮宮廷當作邪教加以禁止。隨後一個世紀,基督教教士與朝鮮皈依者不時遭到迫害。

中國和日本開放之後,「隱士王國」日益受到西方國家要求貿易、傳教和建立外交關係的壓力。但是,朝鮮除善待航船遇難外,拒絶與西方建立任何聯繫。朝鮮人珍愛及守護着隱居的生活,並聲言國家太小太窮,不足以參與對外貿易,人民則「太愚」,不能理解基督教。1864年,幼王高宗2的父親大院君攝政後,這一毫不通融的立場變得更加僵化。

大院君提倡保守主義,反對變革。18662月,他再度迫害基督教徒,外國教士遭大肆屠殺。10月,法國駐華代理公使布隆內(Bellonet)派亞洲艦隊司令羅茲(Roze)率600人、7艘兵船對朝鮮進行懲罰性的討伐。他們佔領了江華,卻在城外戰敗,3人死亡、32人受傷。

同年8月,美國商船「謝爾曼將軍」號(General Sherman)山大東溝開抵平壤,要求通商,卻在退潮擱淺後被焚燬,水手全被殺害。1871年,美國國務院命令駐華公使鏤斐迪(Frederick F.Low)帶領將軍羅傑斯(Rodgers)指揮的五艘兵船前往調查此案。在江華島附近進行談判的要求被拒絶後,鏤斐迪命令兵船強行駛入通往漢城的淡江。朝鮮的江岸炮台開火轟擊,美國人便于610日、11日大肆轟擊江華城進行報復。

然後,他們因沒有得到授權開戰而撤離。朝鮮人自滿地認為打退了法國人,也打退了美國人。

清廷總理衙門正在學習如何適應變化中的東亞國際形勢,因為它知道中國無力保衛朝鮮免受西方侵犯。從1867年起,總理衙門巧妙地勸告朝鮮與西方和解,但直至1879-1880年,中國才採取果斷行動,力促朝鮮與西方列強建立條約關係,以抗衡日本日益增長的影響。3

德川時期(1603-1867年),日本與朝鮮的關係由對馬島的封建領主4負責,但在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東京政府便直接掌控了對朝政策。日本向朝鮮派出三個使團,宣佈這些政治變化,並試圖修訂雙方關係。但大院君蔑視日本所實行的現代化和模仿西方的行為,因而拒絶修訂兩國關係,並以日本國書不合體統而將其使節拒之門外。

日本領袖5為了報復這次有意的侮辱,決定於1873年派一支討伐隊前往朝鮮。這一行動還有其它一些目的:(1)為國內心懷不滿的武士提供泄忿的機會,把他們的主要注意力從國內問題轉移到國外問題;(2)對中國在朝鮮的宗主權地位進行挑戰,以謀取日本在亞洲的領袖地位;(3)阻止英國和俄國在日本附近尋找立足點;(4)為1592年和1597年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失敗雪恥。但是,一批從國外回來的審慎的日本領導人6否決了這個決定,他們認為,日本國內的落後狀況不允許此時進行對外冒險,國內的發展與鞏固應優先於海外的擴張。

儘管遠征付諸東流,但日本還是在1875年派出了一支配備炮艇的探測隊。當日本人在江華灣遇到襲擊時,他們進行了還擊,摧毀了朝鮮的防守要塞。這次勝利以後,東京又增派了六艘兵船前往朝鮮,7同時派遣了一名使者8前往北京探聽中國的反應。總理衙門聲稱,朝鮮雖是中國的藩屬,但其內政外交從來悉聽自為。


  
這一推卸責任的懦弱的聲明鼓舞了日本,使它強迫朝鮮開放,正如1854年美將培裡強迫日本開放時那樣。清廷一心避免衝突,其時又忙於應付馬嘉理事件,便指令朝鮮與日本談判。1876224日,日朝簽訂了《江華條約》。條約規定:(1)承認朝鮮為獨立之邦,享有與日本平等之權;(2)互派使節;(3)開放三口岸:釜山、元山與仁川;(4)日本在這些口岸享有領事裁判權。

中國由於沒有抗議朝鮮的獨立,因而實際上已失去了對朝鮮的唯一宗主權地位。

繼在朝鮮採取的強有力的行動以後,日本又于1879年吞併了琉球群島。這些侵略行動震驚了中國駐日公使9與國內的官員。10他們敦促清廷說,應使朝鮮向西方列強開放,以抵銷日本日漸增加的影響。北京委任李鴻章主管朝鮮事務,代替在傳統上負責朝貢關係的禮部。

李鴻章決定推動朝鮮向西方商業與外交開放。1882年,他派曾在法國學習國際法的馬建忠和提督丁汝昌這兩位下屬,率三艘戰艦前往朝鮮,引見美國海軍准將舒斐爾(R.W.Shufeldt)與朝鮮進行締約談判。1882522日,《美朝條約》簽訂,兩國同意:互派外交官,在通商口岸設領事,彼此平等相待。美國承認朝鮮獨立,但朝鮮另外發表了單獨的聲明,自稱為中國屬邦。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