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御史、翰林和保守的士紳官僚的老生常談是:向來是以夏變夷,未聞以夷變夏。他們提倡保守主義來反對現代化,譴責對外交往有失體統。保守主義的氛圍是如此強大,致使反對創新的惰性也異常巨大,也使中國花費了十五年的時間才得以克服這種障礙,贊同並實行西方外交代表制度。
2.慈禧太后及其政治
從
1861年至
1908年,慈禧太后統治了中國將近半個世紀,權傾一時。她爭強好勝,行事果斷,也不乏天生智慧,但她沒有受過多少教育,見識有限,對近代世界的本質一無所知。從根本上講,她是個狹隘、自私的女人,視個人利益高於一切,卻不理會對王朝和國家的影響。她必須對未能振興王朝、創新國家負很大責任。
人們自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個婦道人家怎麼能違反朝綱祖規,掌握這樣至高無上的權力,而且在權力顛峰穩居這麼長的時間。答案可能部分地在於她爐火純青的權術伎倆。
2.
1懲戒恭親王正如前一章所述,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出於權宜之計,在辛酉政變及其後時期內彼此合作。慈禧太后利用恭親王在前台與列強打交道和贏取國內的支持,同時她本人也可以趁機爭取時間瞭解政務。恭親王當然也需要她來保住強大、顯赫的地位。他是個野心勃勃的人,實際上他希圖成為年幼皇帝同治的唯一攝政者
就像在王朝初年順治皇帝年幼時多爾袞那樣
讓兩位皇太后做做垂簾聽政的樣子。
但是慈禧太后太精明,不讓他成為唯一的攝政者。她十分精明地賜予他尊榮高位,但卻十分戒備地把國家的最高權力抓在自己手裡。恭親王的美夢破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其志得意滿的背後心懷一些不滿。
恭親王
15是道光皇帝(
1820年-
1850年)的第六子,故咸豐皇帝(
1851年-
1861年)的弟弟,為人精明機敏,但文化素質不足。
1861年政變之後,他遽升為政府首腦,得到兩位皇太后的信任
然而轉瞬即失
和外國外交使節的支持。他的權力和地位儘管不如王朝初年多爾袞那般居高臨下和顯赫,但在朝廷內也是罕有其匹。作為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內務府總管大臣,他是京城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每天有幾百名官員和拜訪者在官邸外排隊等候他的決定和恩寵,不少人要通過賄賂才能接近他。他對其成功洋洋自得,沉湎于權力的享受中,傲慢有餘而謹慎不足,就連慈禧太后在會見中都覺得他盛氣凌人。朋友勸告他要謹慎、自控和節制,但他毫不在意。迫在眉睫的災難氣氛籠罩着他,
1865年,一位翰林編修上疏彈劾他,其時慈禧太后覺得完全有能力管理國家政務,於是決定懲罰他。
她把大學士周祖培和吏部、戶部、刑部的高官召集到王宮中,要給恭親王訂定收受賄賂、任人唯親、竊取權力、組黨結派和專橫跋扈等罪名。然而,這些官員不敢捲入在他們看來主要是皇叔嫂之間的家庭糾紛之中,便請求兩位皇太后自行決斷。慈禧對他們的膽怯行為惱怒異常,親自起草了一道懿旨
以錯別字連篇而著稱
解除了恭親王的所有職位。由於突然失去強力領導,政府的正常運作受到嚴重損害。
惇親王和醇親王以及其它高官代恭親王向兩位皇太后求情,強調在公眾面前保持「家和」的重要性。慈禧認識到懲罰的目標已經達到了,並且她還需要恭親王與外國人打交道,於是恢復了他總理衙門大臣的職務。這樣,慈禧向恭親王顯示了寬容心懷,保存了那些求情人的「面子」,也展示了絶對的權力。當恭親王懺悔地來到宮廷感謝她恢復其部分職位之恩典時,她又故做寬大姿態,重新任命他為軍機大臣。
然而,「議政王」的頭銜還是沒有授予給他。受到這個教訓之後,這位垂頭喪氣的王爺對政務失去了熱情,在行動上變得縮手縮腳了。
1869年,恭親王遭受了第二次打擊。這件事關係到自
1861年政變前起就一直是慈禧的親信太監安德海。安德海曾在第一次懲戒恭親王后插手不授予其議政王的決定,這是眾所周知的。更令恭親王惱火的是,越來越多見風使舵的官僚摩肩接踵地來到安家諂媚討好。
1869年,復仇的機會來臨了。這位太監離開北京為慈禧辦理採購任務,
16這是與朝廷的規矩相悖的。朝廷規定,太監不能離開京城,否則就要殺頭。在途經山東時,被巡撫丁寶楨逮捕,丁向朝廷徵求指示。
另一位皇太后慈安在與恭親王掌管的軍機處協商後,命令立即將其處死。慈禧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慈禧譴責恭親王背後操縱此事,這使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受此挫折,恭親王就過起深居簡出的生活來了。
當他的得力助手文祥于
1876年去世時,政府也就失去了重要的領導。
慈安太后在
1881年去世,據說她是被慈禧毒死的。恭親王失去了一位支持者,他在政府中的位置更加岌岌可危。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保守派官僚譴責他優柔寡斷,另外的四位軍機大臣被慈禧不問青紅皂白地撤職。經過這第三次打擊,恭親王對政務完全失去了興趣,逐漸淡出政壇。
禮親王成為名義上的領班軍機大臣,而慈禧太后的妹夫醇親王則在
1885年成為海軍衙門的大臣。兩人均庸碌無能,自此以後,由於缺乏有力的領導和有效的指導,政府每況愈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