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 89 / 298
中國現代史類 / 中科院 / 本書目錄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89頁 / 共298頁。

 大小:

 第89頁

朗讀:

外國軍隊的存在總是一個刺激的原因,而1860年法國佔領了在天津的皇莊,11並將其變為領事館:令形勢火上澆油。1869年,法國人在一座毀壞的佛教寺廟上,建立起全勝聖母教堂,在內辦有一座育嬰堂。因為几乎沒有中國人願意把孤兒送到外國機構裡,修女們就為每個入堂孩童提供了一份酬金,因此鼓勵了被稱為「兒童販子」的流氓綁架孩童。高死亡率以及酬金的提供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猜疑。

謡言傳播開來:在深宅大院內,洋人對小孩施以魔法,傷害他們的身體,挖取他們的心臟和眼睛來製藥。一場排外動亂在醞釀之中。北洋通商大臣崇厚調查了育嬰堂,並沒有發現荒謬控訴的真憑實據,但是民眾的情緒繼續高漲。粗暴的法國領事豐大業(Henri Fontanier)和一等秘書西蒙(M.Simon),佩帶著槍支前來為修女尋求公道。


  

當見到當地知縣正儘力驅散群情激憤的民眾時,豐大業非常惱怒,便開槍射擊,槍沒有擊中知縣,但是打死了知縣的僕人。民眾沸騰,無法控制,並且殺死了豐大業和他的助手,燒燬了教堂和育嬰堂。十個修女、兩個教士和兩個法國官員喪命;三個俄國商人被誤殺,四座英國和美國教堂遭毀壞。外國炮艇很快開到天津,來自七個國家的公使向總理衙門提出了強烈抗議,要求賠償和懲罰兇徒。

朝廷任命最受尊重的大臣、時任直隷總督的曾國藩來調查這一事件。這位60歲的政治家正在保定病休,他懷疑自己是否有精力完成這一艱難的任務。在天津,他發現局勢比他預料的更為棘手。法國代辦羅淑亞(Julien de Rochechouart)要求處死陳國瑞將軍及天津知府和知縣,而保守的中國官僚和文人叫嚷着反對任何退讓和安撫。

曾國藩知道要避免與法國決裂,就必須在調查中不偏不倚,但是這樣做將招致頑固保守派的攻擊。總而言之,他得在正直和喪失聲望之間作出選擇。

曾國藩的品格和勇氣又一次展現出來了,他沒有一心求穩地去迎合公眾的情感,也不憂他的政治前途;他公正地建議,朝廷應該澄清事件的真相,並且先對英國、美國和俄國作出賠償,使它們不與法國攪在一起。隨後,他親自視察了育嬰堂,從150名孩童那裡獲得了第一手實情,知道他們不是被拐誘來的,而是他們家庭自願送來的。曾國藩要求朝廷發佈一項聲明,否認有關傷殘孩童身體、挖取心髒的任何謡言,以恢復修女的名譽。為了結這一事件,曾國藩建議對涉及暴亂的人施以重罰:將道台、天津知府和知縣撤職;處死15名主要的挑動者,流放21人。

假如這些安排還不能使法國滿意,曾國藩上奏道,可以施以更加嚴重的處罰。

保守派立即將曾國藩斥為叛徒,大學士倭仁嘲笑在懲凶問題上與法國討價還價的主意,他尖鋭地爭辯道,自朝廷建立以來,還沒有懲罰無犯罪證據的人的案例。朝廷也發覺曾國藩的建議有些難以接受。在這個關頭,湖廣總督李鴻章呈送了一份採取折中立場的奏摺;他建議,法國作為文明的基督教國家可能對過分嚴懲中國官員沒有興趣,處死8人、流放20人就足夠了。朝廷把李鴻章調到天津來接管這一調查,曾國藩被派往南京擔任總督。

他受到了挫折,十分痛苦,陷入了深深的憂傷與苦惱之中。當他給朋友寫信時,他經常在信中題寫道「外慚清議,內疚神明」。

李鴻章很快和法國解決了這一案件,同意為死者和財產損失賠償40萬兩白銀,派遣道歉使團,流放天津知府和知縣,判18人死刑、25人到邊疆服苦役。道歉使團由崇厚率領,到達法國後發現法國專心與普魯士作戰,無法接待它。在經紐約回國的途中,崇厚又被召回了法國。18711123曰,臨時總統梯也爾(M.Thiers)在凡爾賽接見了他。


  
梯也爾宣佈,法國對處死中國的滋事者不感興趣,但是關心持久的和平與秩序。梯也爾接受了中國皇帝的道歉信,這個事件就正式了結了。12

1.4覲見問題,1873年儘管外國外交官自l861年起就在北京居住,但他們覲見皇帝的請求一再被拒絶。恭親王以攝政王的身分接見他們,並且向他們解釋,在皇帝幼年時期參見他是不明智的,而由於不同的社會習俗,與兩位皇太后相見也將引起極大的不便。中國推遲接見的真正原因,是這些外國外交人員聲稱,按照1858年《天津條約》他們免於行叩頭之禮,這項條約明確規定使節不得被要求來行使貶低其榮譽和尊嚴的禮節。外國公使自己也不斷地宣稱,在未來的任何覲見中,他們都不會行叩頭之禮。

總理衙門的策略推遲了覲見,但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年幼皇帝將要長大。在1867年的修約談判中,總理衙門就這個問題向主要的地方政要徵求意見。湖廣總督李鴻章宣稱,外國使節應被允許行在其本國統治者面前同樣的禮儀。兩江總督曾國藩聲明,應像康熙皇帝(1662-1722)以對等敵國而不是以附屬國的方式對待俄國一樣,朝廷也應該把外國公使當作來自對等敵國的使節對待,允其免行中國之禮。

另一方面,許多保守的官員爭辯道,中國不應只為了適應外國人的便利而改變其體制和慣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