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清廷認為外交談判是完全不適宜的,就此而言,馬戛爾尼是前來祝賀皇帝壽辰的,而他已經這樣做了,使命也就完成。既然馬戛爾尼已經得到了體面的接待,所以應該感恩戴德地滿意而歸了。由於從來沒有哪個貢使在北京逗留超過四十天,朝廷便急於讓馬戛爾尼在
10月
9日前離京。和珅提示馬戛爾尼說,嚴冬不久就要來臨,皇帝擔心特使的健康,顯然主人已經在暗示客人應離開,而馬戛爾尼意識到再耍賴着不走也無濟於事了。
他沮喪地在日記中寫道:「......余被選領此次赴華使團,是乃大不列顛之首次此類使團也,眾多人對此使團之成功殷殷相待,而期望最大者莫過于余本人也,故余不覺萌生至深之失望。余但能無限遺憾地領略余最初之期待耳。」
22
使團于
10月
7日離開北京。馬戛爾尼自
1793年
12月
19日到
1794年
1月
10日在廣州逗留,然後前往澳門,在那裡獃到
3月
8日,最後在
9月
4日回到了倫敦。東印度公司董事會秘書奧貝爾(Peter Auber)收集的一段警句,詼諧睿智地總結了使團的全部經歷:「據剛剛獲悉的報道稱,特使得到了極其禮貌的接待、極其慇勤的款待、極其警覺的注視以及極其文雅的遣回。」
23中國方面儘管沒有直接給馬戛爾尼答覆,但卻給英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發了兩道敕書。在日期為
1793年
10月
3日的
第一著名敕書中,乾隆皇帝自負地宣稱,雖然中國深為嘉許英國「傾心向化」、遣使前來的恭順之誠,但要派外交代表來北京居住的請求卻不能滿足,因為這與天朝體制不合:「西洋諸國甚多,非至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此外,使節 在北京留居也離廣州太遠,無法約束商人。「若雲仰慕天朝,欲其規習教化,則天朝自有天朝禮法,與爾國各不相同。
爾國所留之人即能習學,爾國自有風俗制度,亦斷不能效法中國,即學會亦屬無用。」至于擴展商務的請求,乾隆皇帝聲稱:「天朝無所不有,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製辦物件。」敕書結尾傲慢地稱:「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義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
24上述這些強硬而又頗具挑釁性的話語,是呈達給一個自誇是海上霸主的國家之君主的,不過它們還是明白地顯示了十八世紀末葉,中國人對外關係的心態。英國哲學家羅素幽默地評說:「除非這份檔案在人眼裡不再顯得荒謬不經,那麼,他還不理解中國。」
25在另一份單獨致給喬治三世的敕書中,乾隆皇帝駁回了馬戛爾尼的全部六項請求,並說這些請求是不可行的且不會產生什麼好的結果:
以上所諭各條,原因爾使臣之妄說,爾國王或未能深悉天朝體制,並非有意妄干
況爾國王僻處重洋,輸誠納貢,朕之賜予優加,倍於他國。今爾使臣所懇各條,不但于天朝法制攸關,即為爾國王謀,亦俱無益難行之事
爾國王當仰體朕心,永遠遵奉,共享太平之福.
26這次耗費了英國人
78,
522英鎊的使命,是一場徹底的外交失敗。它既沒有達成在北京設立代表的目的,也沒能擴展貿易,更沒有能使日本、交趾支那和東方群島開放。然而,它卻成功地收集到了關於中國這個神秘國度的第一手珍貴情報。馬戛爾尼察覺到,這個國家的科學和醫學知識程度很低、知識階層對物質進步漠不關心、其軍隊落後到仍然使用弓箭而缺少近代火器.普通民眾生活貧窮、官場中貪污腐敗非常普遍。
比如,馬戛爾尼不相信他的使團每天耗費了朝廷準支的
1,
500兩的津貼,他猜測一部分撥款肯定落入了負責接待的官員之私囊。他得出結論認為,東洋孔夫子之子孫與西洋財神(Mammon)之後裔同其為不肖。關於清王朝的前景,他作出了相當犀利的評價:「中華帝國是一艘陳舊而又古怪的一流戰艦,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繼的能幹而警覺的官員設法使它飄浮着,並憑藉其龐大與外觀而使四鄰畏懼。但當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領航時,它便失去了紀律與安全。
它可能不會立即沉沒,它可能會像殘舸一樣飄流旬日,然後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卻無法在其破舊的基礎上重建起來。」
27無論外交上的結果如何,東印度公司的一名要員評論說:「僅僅是通過這個使團所獲取的情報,就遠遠可以補償所花費的費用了。」
28至于英國政府,顯然對使團暗淡的結果很失望,儘管對特使本人既無責備也無嘉獎。馬戛爾尼已盡了力,但失敗了;也許他唯一的過錯,是他仍堅持認為中國政府並不拒絶對外交往。此時,他極力推薦委派斯當東以英王使節兼駐廣州英國大班領袖的身分,再次出使中國。雖然政府對這個想法頗為傾心,而且確實採取了一些實施這個設想的步驟,但斯當東的突然癱瘓及隨後在
1801年的去世,使這一計劃擱置起來。
缺乏率領使團的合適人選,以及英國捲入拿破崙戰爭,無限期地推延了在這個方向的任何行動。
4.
2阿美士德使團,
1816年隨後,廣州貿易一如既往,但中英關係因幾件新事件而緊張起來了。第一件事件源於英國人擔心法國會從葡萄牙人那裡奪取澳門,這個行動將使法國獲得在東南亞貿易中的操縱地位。為防止這種可能性,英國軍隊于
1802年和
1808年兩度佔領澳門,儘管中國方面抗議說澳門是中國的領土,並無法國佔領之虞。隨着
1802年簽訂《亞眠條約》(Peace of Amiens)的消息傳來,英國的第一次撤軍便達成了,但第二次撤軍就複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