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搶先在阿勒格尼河與莫諾格赫拉河交匯岔口處,修築軍事堡壘;和當地印第安部落結成反法同盟;着手建立一支
400人的民團武裝力量。
那時候的北美殖民地,人口稀少,軍事設施和軍費開支都處于低水平。偌大一個弗吉尼亞州,只有區區幾百名民團士兵。英國皇家軍隊在北美駐有若干支部隊,好似「中央軍」一樣,不受殖民地政府節制。
丁威迪總督開始招兵買馬了。他首先派遣威廉·特倫特上尉,先行率領部分部隊趕赴華盛頓建議的兩河口地區,搶在法國人到來之前修好工事堡壘。
對於華盛頓來說,這又是一次機遇。他審時度勢,再一次毛遂自薦,並暗中通過各種關係遊說活動。幾天之後人事安排揭曉,一位名叫喬舒亞·弗賴伊的軍官被任命為上校總指揮;華盛頓任其副職,領中校銜。
華盛頓立即走馬上任,在亞歷山德里亞設立總部,着手招募新兵,可是募兵進行得很不順利。
北美殖民地的民團是招募志願人員。有錢人不願當兵,農民不願當兵;願當兵的大都是無業游民,一個個懶惰散漫。志願當兵圖的是報酬,未報名先打聽薪餉多少,是否與英國皇家陸軍同等待遇。答案很難令其滿意,就是華盛頓本人也憤憤不平。
若按中校階級每天應得
15先令薪金,實際總督只發給他
12先令
6便士。而英國正規部隊的中校,每月還要多於
15英鎊。這種不平等待遇,使他的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第一個禮拜才招募到
25人,甚至一些被任命的專職下級軍官,也託故不來報到任職。
華盛頓明白其中緣由,惟一解決辦法就是要求當局提高士兵待遇。
恰好前方又有消息傳來,查明一支裝備精良的法國軍隊正向有爭議的地區開進。丁威迪總督只好忍痛答應所請。為了提高參戰人員的積極性,他決定把俄亥俄邊遠地區的
20萬英畝土地分配給所有參軍的志願人員。
還免除
15年的租稅,每天發給全體官兵
15磅煙草作為津貼。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何況那
20萬英畝土地獎賞,只有趕走法國軍隊後,才可能兌現。於是許多農家子弟紛紛前來報名入伍,華盛頓的隊伍逐漸興旺起來。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華盛頓只好採取應急措施,從已有人員當中選拔指揮人才。現在法國人大兵壓境,總督命令他率領已招募到兵員,立即開赴俄亥俄前方迎擊法軍,在第一綫全權處理軍事。弗賴伊上校則在後方組織第二梯隊,隨後帶領炮兵和輜重跟進。
這樣安排體現了總督對華盛頓的重用,讓他帶兵獨立行事,已不是副手的地位。這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物質待遇上的差距,使華盛頓心理得到了些許平衡。一種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驅動他甘冒風險,毅然踏上成敗難料的茫茫征途。
1754年
4月
1日,華盛頓率領所部從亞歷山德里亞出發了。這支隊伍總共
120人,未受過嚴格的訓練調教。物資彈葯裝載在兩輛四輪馬車上,這就是他擁有的全部家當。但他的自我感覺良好,當上了一支軍隊的實際最高指揮官,頗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氣概。
儘管華盛頓還沒有親身經受實戰的洗禮,但他讀兵書得知,勝敗的關鍵在於時間和速度。他必須搶在法軍之前到達岔口地區,去遲了就陷于被動。丟掉岔口就可能丟掉俄亥俄。因此他催動全軍,日夜兼程,和法軍展開了時間和速度的競賽。
第十天,部隊到達溫徹斯特。華盛頓命令小駐休整,在該地繼續招募士兵,並徵集馬匹車輛。因為有了馬車才可能提高速度。募兵倒是比較順利,增加了三十餘名志願吃糧的壯漢;但徵集馬車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農民們對英法之間的戰爭本不甚關心,不願意拿自己的財產去冒險。見說服宣傳無效,華盛頓不得不採取強制措施。他援引弗吉尼亞民兵法令,向農戶強征馬車。給被征馬車的主人頒發一紙證書,憑此證可到當地政府領取一筆徵用費。
即使如此,徵集到的馬車也只有
10輛,還不到預定計劃的
1/
6,而且都是老馬破車,難負重任。
華盛頓不能再等,命令部隊繼續前進。一路上不顧艱險崎嶇,趕着老馬拖着破車跋山涉水。任他百般催促,速度就是快不起來。遇到陡坡險路,士兵們只好人力代替馬力,幫着推車扛炮。
就這樣緊追慢趕,
4月
22日行至中途還是傳來消息:法軍已搶先佔領了岔口的堡壘,威廉·特魯特上尉帶領的小分隊不戰而降!其實岔口失守,事出必然。弗吉尼亞議會與總督矛盾重重,英屬北美殖民地軍事體制弊病太多,軍隊素質十分低下,後勤保障漫無頭緒,民眾不積極配合支持……還有,就是作為指揮官的華盛頓缺乏實戰經驗,對存在的問題瞭解不夠。
是繼續前進,或是向後撤退?先遣部隊既已覆滅,後援部隊遲遲未到,真是進推維谷,險象環生。
岔口丟失,已無險可守。法國當時是世界軍事強國,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占壓倒優勢。進,戰必敗績;退,新兵們將不戰自潰,還將牽動那些猶豫觀望的印第安人倒向法國人!華盛頓畢竟是華盛頓。他臨變不驚,沉着冷靜,穩若泰山。
經過縝密思考,他決定繼續前進,而且不能顯露出半點動搖猶豫,這樣才能穩定軍心。他鼓勵士兵勇往直前,趕到紅石溪俄亥俄公司的貨棧。在那裡重新修築工事,防止法軍乘勝東進,進而要從法國人手中收復失地,奪回岔口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