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易音三卷,詩本音十捲。 顧炎武撰。 詩葉韻辨一卷。 王夫之撰。 易韻四卷。 毛奇齡撰。 詩經葉音辨譌八卷。 劉維謙撰。 九經韻證一卷。 吳廷華撰。 十三經音略十三卷。 周春撰。 詩音表一卷。 錢坫撰。 詩音辨二卷。 李調元撰。 詩聲類十二卷,詩聲分例一卷。 孔廣森撰。 詩經韻讀四卷,群經韻讀一卷,先秦韻讀一卷。 江有誥撰。 詩聲衍一卷。 劉逢祿撰。 毛詩雙聲疊韻說一卷。 王筠撰。 毛詩韻訂十捲。 苗夔撰。 三百篇原聲七卷。 夏味堂撰。 爾雅直音二卷。 王祖源撰。 唐韻正二十捲,補正一卷。 顧炎武撰。 廣韻正四卷。 李因篤撰。 唐韻考五卷。 紀容舒撰。 唐韻四聲正一卷。 江有誥撰。 九經補韻考正一卷。 錢繹撰。 集韻考正十捲。 方成珪撰。 廣韻說一卷。 吳夌雲撰。 集韻校誤四卷,群經音辨校誤一卷。 陸心源撰。 音論三卷,古音表二卷。 顧炎武撰。 古今通韻十二卷。 毛奇齡撰。 古今韻考四卷。 李因篤撰。 聲韻叢說一卷,韻問一卷。 毛先舒撰。 古音通八卷。 柴紹炳撰。 古今韻略五卷。 邵長蘅撰。 古音正義一卷。 熊士伯撰。 聲韻圖譜一卷。 錢人麟撰。 古韻標準四卷。 江永撰。 聲韻考四卷,聲類表十捲,轉語二十章。戴震撰。 聲類四卷,音韻問答一卷。 錢大昕撰。 漢魏音四卷。 洪亮吉撰。 古音諧八卷。 姚文田撰。 古韻論三卷。 胡秉虔撰。 廿一部諧聲表一卷,入聲表一卷。 江有誥撰。 古今韻準一卷。 硃駿聲撰。 歌麻古韻考四卷。 苗夔撰。 五音論二卷。 鄒漢勛撰。 述韻十捲。 夏燮撰。 古韻通說四卷。 龍翰臣撰。 劉氏遺箸一卷。 劉禧延撰。 韻府鈎沈四卷。 雷浚撰。 欽定葉韻彙輯五十八卷。 乾隆十五年,梁詩正等奉敕撰。 榕村韻書五卷。 李光地撰。 韻歧四卷。 江昱撰。 詩韻析五卷,附錄二卷。 汪紱撰。 官韻考異一卷。 吳省欽撰。 韻辨附文五卷。 沈兆霖撰。 詩韻辨字略五卷。 黃倬撰。 韻詁五卷,補遺一卷。 方濬頤撰。 欽定音韻闡微十八卷,韻譜一卷。 康熙五十四年,李光地等奉敕撰。 欽定同文韻統六卷。 乾隆十五年,莊親王允祿等奉敕撰。 欽定音韻述微三十捲。 乾隆三十八年敕撰。 類音八卷,潘耒撰。 等切元聲十捲。 熊士伯撰。 四聲切韻表四卷,音學辨微一卷。 江永撰。 沈氏四聲考二卷。 紀昀撰。 四聲韻和表五卷。 洪榜撰。 四聲易知錄四卷。 姚文田撰。 等韻叢說一卷。 江有誥撰。 字母辨一卷。 黃廷鑒撰。 四聲切韻表補正三卷。 汪曰楨撰。 劉氏碎金一卷,中州切音論贅論一卷。 劉禧延撰。 四聲定切四卷。 劉熙載撰。 切韻考六卷,外篇三卷。 陳澧撰。 翻切簡可篇二卷。 張燮承撰。
宋司馬光切韻指掌圖二卷,附撿例一卷。 以上乾隆三十八年王際華等奉敕輯。 魏李登聲類一卷,晉呂靜韻集一卷,北齊陽休之韻略一卷,唐僧神珙四聲五音九弄反鈕圖一卷。 以上均馬國翰輯。 宋李概音譜一卷,聲譜一卷,唐孫愐唐韻二卷,唐顏真卿韻海鏡源一卷,唐李舟切韻一卷。 以上均黃奭輯。
以上小學類韻書之屬
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 乾隆二十八年,傅恆等奉敕撰。霮增訂清文鑒三十二卷、補編四卷、總綱八卷、補總綱二卷。 乾隆三十六年,傅恆等奉敕撰。 清漢對音字式一卷。 乾隆三十七年敕撰。 滿洲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三十三卷。 乾隆四十四年,阿桂等奉敕撰。 清文匯書十二卷。 李延基撰。 清文補匯八卷。 宗室宜興撰。 清文備考六卷。 戴穀撰。 清文啟蒙四卷。 舞格撰。 三合便覽十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清文總匯二卷。 不著撰人名氏。
以上小學類清文之屬
[一]按 :藝文志序,關外一次本與此相同,而關內本與此詳略互異,附錄於後,以資參考。
清代肇基東陲,造創伊始,文教未宏。太宗首命大學士希福等譯遼、金、元三史,逮世祖譯史告成,二年又有議修明史之詔。惟其時區宇未寧,日不暇給,是以石渠之建,猶未遑焉。聖祖繼統,詔舉博學鴻儒,繼修明史,復纂諸經解、圖書整合等書,以網羅遺逸,拔擢英才,宏獎斯文,潤色鴻業,馴致太平之治,而海內彬彬靡然向風矣。世宗嗣位,再舉鴻詞,未行而崩。
高宗初元,繼試鴻博,採訪遺書。乾隆三十七年諭曰:「朕稽古右文,聿資治理,幾餘典學,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縹緗,載籍極博,其钜者羽翼經訓,垂範方來,固足稱千秋法鑒,即在識小之徒,專門撰述,細及名物象數,兼綜條貫,各自成家,亦莫不有所發明,可為遊藝養心之助。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時採集,匯送京師,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其令直省督撫、學政加意購訪,量為給價,家藏鈔本,錄副呈送。庶幾藏在石渠,用儲乙覽,四庫、七略益昭美備,稱朕意焉。」於是安徽學政硃筠條奏明永樂大典內多古書,請開局纂輯,繕寫各自為書。時永樂大典儲翰林院,已有殘缺,原書為卷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缺二千四百四卷,存二萬四百七十三卷,為冊九千八百八十一。高宗下筠議,大學士於敏中力贊其說。明年,詔設四庫全書館,以皇子永瑢、大學士於敏中等為總裁,侍郎紀昀、大理寺卿陸錫熊等為總纂,其纂修等官則有戴震、邵晉涵、莊存與、任大椿、王念孫、姚鼐、翁方綱、硃筠等,與事者三百餘人,皆博選一時之俊。歷二十年,始繕寫告成。先後編輯之書三百八十五種,以聚珍版印行百餘種。三十九年,催繳直省藏書,四方競進秘籍甚眾,江、浙督撫采進者達四五千種,浙江鮑士恭、範懋柱、汪啟淑,江蘇馬裕家藏之籍,呈進者各六七百種,周厚育、蔣曾瑩、吳玉墀、孫仰曾、汪汝瑮等亦各進書百種以上。至是天府之藏,卓越前代,特命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三千四百五十八種,存目著錄六千七百八十八種,都一萬二百四十六種。復以總目提要卷帙浩繁,學子繙閲匪易,又命紀昀就總目之書別纂四庫簡明目錄,其存目之書不預焉。
先是高宗命擷四庫精華,都四百六十四部,繕為薈要,藏諸摛藻堂,以備禦覽。
當是時,四庫寫書至十六萬八千冊,詔鈔四分,分庋京師文淵、京西圓明園文源、奉天文溯、熱河文津四閣,復簡選精要,命武英殿刊版頒行。四十七年,詔再寫三分,分貯揚州大觀堂之文匯閣、鎮江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玉蘭堂之文瀾閣,令好古之士欲讀中秘書者,任其入覽。用是海內從風,人文炳蔚,學術昌盛,方駕漢、唐。後文源載籍燼於英法聯軍,文匯、文宗毀於洪楊之亂,文瀾亦有散佚。獨文淵、文溯、文津三閣之書,巍然具存,書皆鈔本,其宋、元精刊,多儲大內天祿琳瑯等處,載諸宮史;而外省督撫,禮聘儒雅,廣修方志,郡邑典章,粲然大備。阮元補四庫未收書四百五十四種,復刊學海堂經解一千四百十二卷,王先謙續刊一千三百十五卷,甄採精博,一代經學人文萃焉。曾國籓督兩江,倡設金陵、蘇州、揚州、浙江、武昌官書局,張之洞督粵,設廣雅書局,皆慎選通儒,審校群籍,廣為剞劂,以惠士林,而私家校勘,精鏤亦夥,叢書之富,曩代莫京。
清之末葉,歐風東漸,科學日昌。同治初,設江南製造局,始譯西籍。光緒末,復設譯書局,流風所被,譯書競出,憂世俊英,群研時務。是時敦煌寫經,殷墟龜甲,異書秘寶,胥見塏壤,實足獻納藝林,宏裨學術,其間碩學名儒,各標宗派,故鴻篇钜制,不可殫紀。
藝文舊例,胥列古籍,清代總目,既已博載,茲志著錄,取則明史,斷自清代。四部分類,多從總目,審例訂譌,間有異撰。清儒箸述,總目所載,捊采靡遺,存目稍蕪,斠錄從慎。乾隆以前,漏者補之,嘉慶以後,缺者續之,苟有纖疑,則從蓋闕。前朝群書,例既弗錄,清代輯佚,異乎斯旨,裒纂功深,無殊撰述,故附載焉。 志一百二十一
○藝文二
史部十六類:一曰正史類,二曰編年類,三曰紀事本末類,四曰別史類,五曰雜史類,六曰詔令奏議類,七曰傳記類,八曰史鈔類,九曰載記類,十曰時令類,十一曰地理類,十二曰職官類,十三曰政書類,十四曰目錄類,十五曰金石類,十六曰史評類。
正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