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這一點,他認為排中律不過是矛盾律的進一步展開和說明。如否認矛盾律必然導致否認排中律,而承認排中律也將會避免邏輯矛盾。就是說,遵守了矛盾律,也就同時遵守了排中律,否認了矛盾律,也必然導致排除排中律。所以,違反矛盾律要求,一切事物都將混淆不清,而保持概念在含義上的確定性,就是要避免自相矛盾。
「『是』或『不是』有確定的意義,這樣,每一事物將①不是『如此而又不如此』。」
《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是邏輯史上第一個形式邏輯學家,故而也是第一個邏輯類型的創立者,他是第一個使形式邏輯成為一門以推理為特徵的獨立科學。他被稱為邏輯學的創始人,恰如其分。
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體系完整,提出了以矛盾律為基本規律,創立了三段論論證方法,確立了至今仍沿用的形式邏輯術語。科學貢獻有目共睹。
當然,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不是完美無缺,就形式邏輯而論,也有 ① 參看易傑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
162頁;鄭文輝:《歐美邏輯學說史》,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4年版,第
77—
84頁。
許多沒探討到的問題。就是三段論,也不是最高理論,更何況形式邏輯本身就有其缺欠性。指出不足,正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理論。
第十章 物理學說本章介紹的亞里士多德研究的物理學與現代物理學是完全不同的。
現代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基礎部門,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的規律和物質的基本結構。物理學的知識和方法已成為許多自然科學部門和生產技術的基礎,它有許多分支,如力學、聲學、熱學、分子物理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固體物理學等,隨着科學的發展及在各方面的應用,又形成了許多邊緣學科,並發展了一些尖端技術。
在今天,一提到物理學,人們很自然地就想到這些重要的尖端技術。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沒有這麼高深、複雜,不少內容與哲學相通,故那時的物理學就是自然哲學。
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研究範圍廣泛,從天空到地界,從無機物到有機物,都有涉及。後人在研究他的物理學說內容時,把握不一,解釋多樣。有的按現在物理學範圍分析,有的則將他當時涉及到的自然科學門類都包括在內,如生物學、心理學等明顯不是物理學的東西一一納入其中,同時,物理學觀點和哲學思想混合在一起。其實,無論怎樣研究,都有道理,都符合亞里士多德學術思想實際。
因為他把物理學理解為對自然的解釋——尋求自然的一般概念,物理學被稱為關於原理的學說,他把物理學的對象規定為是研究一切可分離的、可運動的存在。這意味着物理學要研究一切自然事物。
自然,源於希臘詞「產生」,自然而然,即是自己產生的東西。亞里士多德解釋說:「自然乃是以它為基本屬性的東西,之所以被推動和處于靜止的一個根源和原因。正是藉著它,而不是藉著一個附隨的屬性,該物才有運動和靜止。」
《物理學》一切自然事物都在自身內有一個運動和靜止的根源。
凡在自身內有上述這種根源的事物,就「具有自①然」。自然物因本性而具有的各種表現形式則可叫做「按照自然」 。
1運動論亞里士多德說:「既然自然是運動和變化的根源,而我們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又正是關於自然的問題,因此必須瞭解什麼是運動。」
《物理學》自然科學的對象是由運動和變化着的事物所構成的。亞里士多德的前輩們對變化現象的解釋都不太清楚,如赫拉克利特認為變化是真實世界永恆的本質的屬性;巴門尼德認為存在不能從非存在中產生,否定各種變化的可能性;柏拉圖提出日常變化着的世界不可能成為科學知識的對象,理念這種不動的永恆物體是具體事物的動因。亞里士多德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根據觀察與研究,從事物的組合上來解釋運動問題。
亞里士多德認為,運動變化有三個基本的組成部分。一是基質,「在各種情況的變化裡都必定有一個東西在作變化的基礎,即變化者」。
《物理學》它貫穿整個變化過程。二是缺失,即在變化之前與基質相結合,而變化後則不再存在的東西。
三是形式,它與缺失相對立,即變化前不存在而變化後與基質相結合的東西。所謂變化,即是基質失去原來的形 ① 參見易傑雄主編:《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
163頁。
式而獲得一個新的形式。例如,沒有教養的人變成了有教養的人,人是貫穿始終的。但它卻失去了「沒有教養」的形式,而獲得了「有教養」的形式。再如,一根鐵棍被加溫變熱,鐵棍是貫穿始終的,由冷變熱,失「冷」獲「熱」,原來與鐵棍
基質結合著的冷,變化後不存在了,變化前不存在的熱在變化後與鐵棍
基質結合了。
這裡,「缺失」相①對於形式來說就相當於非存在,所以說存在來源於非存在 。
亞里士多德的運動觀,有正確的一面,也有不正確的地方。正確的一面是,他認為運動不能離開物質,「沒有什麼在事物之外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