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釋迦牟尼傳 - 40 / 64
佛教類 / 布老虎 / 本書目錄
  

釋迦牟尼傳

第40頁 / 共64頁。

 大小:

 第40頁

朗讀:

一個是魯夫,一個是蕩婦,因禍得福,逞興愜意,在這朝陽普照的古老的河邊上,聽到釋迦牟尼弘法無量的教化,使得他們重新對自己的人生審視和反省,獲得超凡脫俗的靈性和頓悟,重新開始了他們各自的覺海航程。

佛祖涅槃後兩千多年,西方出現一位科學巨人叫愛因斯坦。他每當在實驗室裡做一次科學實驗之前,總像唸咒語似的靜心默誦一遍:「沒有宗教的科學是殘廢;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因而,耶舍和弗麗在縛羅迦河畔那一天聽佛陀的啟示,既是宗教,同時也是科學。只因為其中蘊含著巨大的信仰和智慧,是一種特殊的思辨,特殊的敘述,特殊的啟示。當時,佛陀的法音如縛羅迦河水汩汩湧流,泠泠作響,滋人心田。


  

「煩惱就是迷戀,眾生因迷戀而造諸惡業。耶舍,拿你來說,如果你不迷戀美貌的妻子,哪會有今天的煩惱?弗麗,你要是不迷戀那個小金匠的財色,哪會熬受今天的皮骨之苦?如果你們不立即回頭猛醒,這煩惱還要糾纏你們終生,牽着你們的鼻子走,迷失心性,迷失自我。直到元氣虧盡,精血消損。究其原因,就是你們六根不清淨……」佛陀用智慧的鑰匙,給他們啟開愚痴的心扉。

六根是指人的生理全部範圍。佛陀對宇宙人生,乃是主張因緣和合 ① 即財慾、色慾、食慾、名欲、睡欲。

的緣生論者。所以,據他所悟,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三方面來分析的。他所說的六根,原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與六識的心理學。這便是任何一個萬物之靈的血肉之軀的總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生理;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物理;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心理

在眾生的肉身上,棲存的生理、物理和心理的三相,是由十八種因緣形成,稱十八界。它們互相為用,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好像一條扣連在一起的鎖鏈,一環斷了,即行解體。因為六塵和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反映;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打個比方,六很好像是一面鏡子,六塵是鏡子所照出的影像,六識是判斷鏡中所照出的影像。

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即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精神與物體的媒介根本,所以稱為「六根」,即人身的六大根本。

六根所接觸的對象,就是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種物質。眼根,能觀看各種顏色和形象;耳根,能傾聽各種不同的音響;鼻根,能嗅出香臭五味;舌根,能嘗試是甜是苦;身根,能接觸粗糙柔軟;意根,能反映事事物物,產生喜怒哀樂等思想。這六塵,就像三伏天的蚊蠅,日夜縈擾着六根,叫它不得片刻安寧,心神焦灼。

那麼,佛陀為什麼說眼前這一男一女,耶舍和弗麗六根不淨呢?

因為在一個人的血肉皮囊裡,六根是六識的工具,行善作惡,貪愛痴迷,固然是出於六識的主張,然而造成煩惱苦厄的現實,正是由於六根的妄自胡行,貪戀不厭。人世間的一切罪業,無不是這萬惡的禍首六根為所欲為。眼根貪美色,耳根貪好聲,鼻根貪香味,舌根貪美食,身根貪柔溫,意根貪樂境。有貪,就勢必產生爭;人欲氾濫,狼多肉少,性多色少。

於是,互相嗔怒嫉妒,生殺予奪,紛至沓來……無有終期。

佛陀富於科學內涵的奇語妙喻,聽了令人驚嘆,欲罷不能。是宗教?


  

是哲學?是科學?……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學,社會學,倫理學,邏輯學,辯證法。

兩千多年後的子孫,因不斷地從中悟出新意,一再驚嘆而又驚嘆,而永感不忘:他站在高山之巔,望恆河滾滾東去,思維如婉轉流暢的大河,曠遠邈冥,神思飛動,脈脈一綫若接天漢。的確氣勢不凡,眼界拔俗。仰觀星雲得天機,俯視綠洲有地靈,飽吸大自然之精華,何愁無創造之悟性?……極頂,作為一種層次,它進入了創造發明的境界。它不存在神秘莫測的現象,卻有着充滿思辨的氣氛……耶舍和弗麗明白了,施以甘霖洗淨他們身上塵垢的人,原來是三覺 ① 見《說禪》。

圓滿、萬德俱備的佛陀。他倆慶幸因禍得福!

「啊,救世的佛陀!」這一男一女感到渾身的血液在沸騰,激動而短促地失聲喊道,表示對佛陀的千恩萬謝。

佛陀擺擺手,示意他們繼續聽完最後的奉告:「凡夫眾生,邪念迭起,腐朽墮落,迷妄聲色,造諸惡業,受種種痛苦,都是由於六根不淨。六根不淨就引來六種煩惱,一是貪戀,二是嗔恚,三是愚痴,四是傲慢,五是懷疑,六是邪思。這六股煩惱的毒火,燒得你們怎麼也逃脫不開俗世人生的苦海,永墜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釋迦牟尼的一番慈音,像一陣清新的春風,吹入他們閉塞的心靈,直探入他們靈魂的一隅。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