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避暑話錄 - 20 / 33
手記隨筆類 / 葉夢得 / 本書目錄
  

避暑話錄

第20頁 / 共33頁。

 大小:

 第20頁

朗讀:

劉原甫博物多聞,前世實無及者,在長安有得古鐵刀以獻,製作極巧,下為大環以纏龍為之,而其首類鳥,人莫有識者,原甫曰:此赫連勃勃所鑄龍雀刀,所謂大夏龍雀者也,鳥首蓋雀雲。問之,乃種世衡築青澗城掘地所得,正夏故疆也。又有獲玉印遺之者,其文曰:周惡夫印。公曰:此漢侯印,尚存於今耶?或疑而問之,曰:古亞、惡二字通用,《史記》盧綰之孫他人封亞谷侯,而《漢書》作惡谷是矣。

聞者始大服。因疑史條侯名遂作惡父之亞,音未必然。春秋魏有醜夫,衛有良夫,蓋古人命名皆不擇其美稱,亦多有以惡名者,安知亞夫不為惡夫也?


  

韓丞相玉汝家藏王莽時銅枓一,狀如勺,以今尺度之,長一尺三寸,其柄有銘云:大官乘輿十凍銅枓,重三斤九兩,新始建國天鳳上戊六年十二月工遵造,史臣閎、掾臣岑、掌旁丞相、弘令丞相第二十六。枓,食器,正今之杓也。《史記·趙世家》趙襄子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以枓擊殺之是已。凍,周官音錬。

據《漢書》莽改始建國六年為天鳳六年,而不言其因,今天鳳上猶冒始建國,蓋通為一稱,未嘗去舊號,上戊莽所作歷名,莽自以為土德王,故雲。宣和間公卿家所藏漢器雜出,余多見之,唯此器獨見于韓氏。

國朝監察御史皆用三丞以上,嘗再任通判,人有闕,則中丞與翰林學士知雜迭舉二人,從中點一人除,宰相不與也。韓公為中丞,以難於中選,乃請舉京官以為裡行,遂薦王觀文、陶治平。初御史缺,台臣如故事以名上英宗,皆不用,內批自除二人,范堯夫以江東轉運判官為殿中侍御史,呂微仲以三司鹽鐵判官為監察御史。裡行得人之效乃見于再世二十年之後,古未有也。

唐制誥以掌進畫,翰林學士初但為文辭,不專詔命,自校書郎以上皆得為之,班次各視其官,亦無定員。故學士入皆試五題:麻、詔、敕、詩、賦,而舍人不試,蓋舍人乃其本職,且多自學士遷也。學士未滿一年猶未得為知制誥,不與為文,歲滿遷知制誥,然後始並直。本朝既重學士之選,率自知制誥遷,故不試,而知制誥始亦循唐制不試。

雍熙初太宗以李文正公沆及宋璟、王化基為之,化基上章辭不能,乃始中書並召試制誥二首,遂為故事。其後樑周翰、薛映、梁鼎亦或不試而用,歐陽文忠公記唯公與楊文公、陳文惠公三人者,誤也。

唐禦膳以紅綾餅餤為重,昭宗光化中放進士榜,得裴格等二十八人,以為得人。會宴曲江,乃令大官特作二十八餅餤賜之,盧延讓在其間,後入蜀為學士,既老,頗為蜀人所易。延讓詩素平易近俳,乃作詩云:莫欺零落殘牙齒,曾吃紅綾餅餤來。王衍聞知,遂命供膳亦以餅餤為上品,以紅羅裹之。

至今蜀人工為餅餤,而紅羅裹其外,公廚大宴設為第一。

吳正肅公育罷政事守蔡州,嘗即州宅為容齋,自序其意,以為上為天子所容,中為士大夫所容,下為吏民所容。又謂知足而心虛曠,然後能容,達生以為寓,則無往而不容,且作詩著之。余為蔡守時已不復存,物色其處,西北隅僅有屋四楹,深不滿三丈,手可及檐,意以為是,乃稍修葺之,不敢加其舊,以見公之志。遣人洛中求公集,得所作詩,因刻之壁間,高賢遺蹟世不多有,況公之名德風節,相去未百年,而來者曾不經意,況求其所用心也哉!

嘉祐中邕州佛寺塑像其手忽振動,晝夜不止,未幾交趾入寇,城幾陷,其後又動,而儂智高反,圍城,卒陷之,屠其城去。熙寧元年又動,郡守錢師孟知其不祥,亟取投之江中,遂無他。物理不可解,佛豈為是也哉!以《五行傳》推之,近土失其性也。余在江東,宣州大火幾焚其半,前此亦有鐵佛坐高丈餘,而身忽迭前迭卻,若俯而就人者數日,土人方駭,既而火作,蓋幾邕州之異也。


  
本朝大樂循用王樸舊律,大抵失于太高,其聲噍□而哀,太祖特詔和峴既下一律,景祐中李照校古制以為高五格,又請下其三,樂成反低,人不以為然,廢不用。皇祐初阮逸、胡瑗再定,比和峴止下一律,議者亦不為善也。燕樂例亦高歌者每苦其難繼,而未有知之者,熙寧末教坊副使苑日新始獻言謂方響尤甚,與絲竹不協,乃使更造方響,以準諸音,於是第降一律,訖後用之至崇寧雲。

大樂舊無匏、土二音,笙、竽但如今世俗所用,笙以木刻其本,而不用匏,塤亦木為之,是八音而為木者三也。元豐末范蜀公獻樂書以為言,而未及行,至崇寧更定大樂,始具之,舊又無篪,至是亦備,雖燕樂皆行用。

國朝館職制科及進士第一人試用既有常法,餘皆以大臣薦其所知,而無定製,制科既改用策論,而進士第一人與大臣所薦猶循用詩賦。治平末英宗患人材少,始詔宰相、參知政事各舉五人。時韓魏公、曾魯公為宰相,歐文忠、趙康靖公為參政,共薦二十人,未及召試而神宗即位,乃先擇其半與府界提點陳子東,奏事稱旨,特命附試者十一人皆入館。吳申為御史,言詩賦不足得士,請自是雜以經史、時務試論策,乃命罷詩賦,試以策論二道,然終神宗之世未嘗行。

蓋自更官制,在內者與職事官雜除,在外賞勞以為貼職者但以為寵也。元祐初舉行治平故事,而通命知樞密院與同知亦薦,遂用熙寧之令試策一道,紹聖後不復行,四十年間唯治平元、祐兩見而已。蓋必欲得材而慎其選,自不能數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