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林語堂散文集 - 71 / 97
白話散文類 / 林語堂 / 本書目錄
  

林語堂散文集

第71頁 / 共97頁。

 大小:

 第71頁

朗讀:

為國與為人一樣,當就壞處着想,勿專談己長,才能振作。有人要談民族文學也可以,但是誇張輕狂,不自檢省,終必滅亡。最要緊是研究我們的弱點何在,及其弱點之來源。

我們姑先就這三個弱點:忍耐性、散漫性及老猾性,研究一下,並考其來源。我相信這些都是一種特殊文化及特殊環境的結果,不是上天生就華人,就是這樣忍辱含垢,這樣不能團結,這樣老猾奸詐。這有一方法可以證明,就是人人在他自己的經歷,可以體會出來。本來人家說屁話,我就反對;現在人家說屁話,我點首稱善曰:「是啊,不錯不錯。


  

」由此度量日宏而福澤日深。在他人看來,說是我的修養功夫進步。不但在我如此,其實人人如此。到了中年的人,若肯誠實反省,都有這樣修養的進步。

二十歲青年都是熱心國事,三十歲的人都是「國事管他娘」。我們要問,何以中國社會使人發生忍耐,莫談國事,及八面玲瓏的態度呢‧我想含忍是由家庭制度而來,散漫放逸是由於人權沒有保障,而老猾敷衍是由於道家思想。自然各病不只一源,而且其中各有互相關係;但為講解得清楚便利,可以這樣暫時分個源流。

忍耐,和平,本來也是美德之一。但是過猶不及;在中國忍辱含垢,唾面自乾已變成君子之德。這忍耐之德也就成為國民之專長。所以西人來華傳教,別的猶可,若是白種人要教黃種人忍耐和平無抵抗,這簡直是太不自量而發熱昏了。

在中國,逆來順受已成為至理名言,弱肉強食,也几乎等於天理。貧民遭人欺負,也叫忍耐,四川人民預繳三十年課稅,結果還是忍耐。因此忍耐乃成為東亞文明之特徵。然而愈「安排吃苦」愈有苦可吃。

假如中國百姓不肯這樣地吃苦,也就沒有這麼許多苦吃。所以在中國貪官剝削小百姓,如大魚吃小魚,可以張開嘴等小魚自己游進去,不但毫不費力,而且甚合天理。俄國有個寓言,說一日有小魚反對大魚的殲滅同類,就對大魚反抗,說「你為什麼吃我?」大魚說:「那麼,請你試試看。我讓你吃,你吃得下去麼?」這大魚的觀點就是中國人的哲學,叫做守己安分。

小魚退避大魚謂之「守己」,退避不及游入大魚腹中謂之「安分」。這也是吳稚暉先生所謂「相安為國」,你忍我,我忍你,國家就太平無事了。

這種忍耐的態度,我想是由大家庭生活學來的。一人要忍耐,必先把脾氣練好,脾氣好就忍耐下去。中國的大家庭生活,天天給我們練習忍耐的機會,因為在大家庭中,子忍其父,弟忍其兄,妹忍其姊,侄忍叔,婦忍姑,妯娌忍其妯娌,自然成為五代同堂團圓局面。這種日常生活磨練影響之大,是不可忽略的。

這並不是我造謡。以前張公藝九代同堂,唐高宗到他家問他何訣。張公藝只請紙筆連寫一百個「忍」字。這是張公藝的幽默,是對大家庭制度最深刻的批評。

後人不察,反拿百忍當傳家寶訓。自然這也有道理。其原因是人口太多,聚在一處,若不容忍,就無處翻身,在家在國,同一道理。能這樣相忍為家者,自然也能相安‧為國。



在歷史中,我們也可以證明中國人明哲保身莫談國事決非天性。魏晉清談,人家罵為誤國。那時的文人,不是隱逸,便是浮華,或者對酒賦詩,或者煉丹談玄,而結果有永嘉之亂。這算是中國人最消極最漠視國事之一時期,然而何以養成此普遍清談之風呢‧歷史的事實,可以為我們的明鑒。


  
東漢之末,士大夫並不是如此的。太學生三萬人常常批評時政,是談國事,不是不談的。然而因為沒有法律的保障,清議之權威抵不過宦官的勢力,終於有黨錮之禍。清議之士,大遭屠殺,或流或刑,或夷其家族,殺了一次又一次。

於是清議之風斷,而清談之風成,聰明的人或故為放逸浮誇,或沉湎酒色,而達到酒德頌的時期。有的避入山中,蟄居小屋,由窗戶傳食。有的化為樵夫,求其親友不要來訪問,以避耳目。竹林七賢出,而大家以詩酒為命。

劉伶出門帶一壺酒,叫一人帶一鐵鍬,對他說「死便埋我」,而時人稱賢。賢就是聰明,因為他能佯狂,而得善終。時人佩服他,如小龜佩服大龜的龜殼堅實。

所以要中國人民變散漫為團結,化消極為積極,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態度,而要改明哲保身的態度,非幾句空言所能濟事,必改造使人不得不明哲保身的社會環境,就是給中國人民以公道法律的保障,使人人在法律範圍以內,可以各開其口,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不但掃雪,並且管霜。換句話說,要中國人不像一盤散沙,根本要着,在給予憲法人權之保障。但是今日能注意到這一點道理,真正參悟這人權保障與吾人處世態度互相關係的人,真寥若晨星了。     中國文化之精神 

——一九三二年春在牛津大學和平會演講稿此篇原為對英人演講,類多恭維東方文明之語。茲譯成中文發表,保身之道即莫善於此,博國人之歡心。又當以此為上策,然一執筆,又有無限感想油然而生。東方文明,余素抨擊最烈,至今仍主張非根本改革國民懦弱委頓之根性,優柔寡斷之風度,敷衍逶迤之哲學,而易以西方勵進奮鬥之精神不可。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