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有許多學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時代裡,相距多年,然而他們思想的方法和他們的情感卻那麼相似,使人在一本書裡讀到他們的文字時,好像看見自己的肖像一樣。以中國人的語法說來,我們說這些相似的心靈是同一條靈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說蘇東坡是莊子或陶淵明轉世的蘇東坡曾做過一件卓絶的事情:他步陶淵明詩集的韻,寫出整篇的詩來。在這些《和陶詩》後,他說他自己是陶淵明轉世的;這個作家是他一生最崇拜的人物。,袁中郎是蘇東坡轉世的。
蘇東坡說,當他
第一次讀莊子的文章 時,他覺得他自從幼年時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著同樣的事情,抱著同樣的觀念。當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詩集裡,發見一個名叫徐文長的同代無名作家時,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來,他的朋友開始拿那本詩集來讀,也叫起來,於是兩人叫復讀,讀復叫,弄得他們的僕人疑惑不解。喬治‧愛略特說她第一次讀到盧梭的作品時,好像受了電流的震擊一樣。尼采對於叔本華也有同樣的感覺,可是叔本華是一個乖張易怒的老師,而尼采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弟子,所以這個弟子後來反叛老師,是很自然的事情。
只有這種讀書方法,只有這種發見自己所愛好的作家的讀書方法,才有益處可言。像一個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見傾心一樣,什麼都沒有問題了。她的高度、她的臉孔、她的頭髮的顏色、她的聲調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處的。一個青年認識這個作家,是不必經他的教師指導的。
這個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風格、他的趣味、他的觀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處的。於是讀者開始把這個作家所寫的東西全都拿來讀了,因為他們之間有一種心靈上的聯繫,所以他把什麼東西都吸收進去,毫不費力地消化了。這個作家自會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樂自為所吸。過了相當的時候,他自己的聲音相貌,一顰一笑,便漸與那個作家相似。
這麼一來,他真的浸潤在他的文學「情人」的懷抱中,而由這些書籍中獲得他的靈魂的食糧。過了幾年之後,這種魔力消失了,他對這個「情人」有點感到厭倦,開始尋找一些新的文學「情人」;到他已經有過三四個「情人」,而把他們吃掉之後,他自己也成為一個作家了。有許多讀者永不曾墮入情網,正如許多青年男女只會賣弄風情,而不能鍾情於一個人。隨便哪個作家的作品,他們都可以讀,一切作家的作品,他們都可以讀,他們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
這麼一種讀書藝術的觀念,把那種視讀書為責任或義務的見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國,常常有人鼓勵學生「苦學」。有一個實行苦學的著名學者,有一次在夜間讀書的時候打盹,便拿錐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個學者在夜間讀書的時候,叫一個丫頭站在他的旁邊,看見他打盹便喚醒他。
這真是荒謬的事情。如果一個人把書本擺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說話的時候打盹,那麼,他應該乾脆地上床去睡覺。把大針刺進小腿或叫丫頭推醒他,對他都沒有一點好處。這麼一種人已經失掉一切讀書的趣味了。
有價值的學者不知道什麼叫做「磨練」,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苦學」。他們只是愛好書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讀下去。
這個問題解決之後,讀書的時間和地點的問題也可以找到答案。讀書沒有合宜的時候和地點。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他無論在學校內或學校外,都會讀書,無論世界有沒有學校,也都會讀書。
他甚至在最優良的學校裡也可以讀書。曾國藩在一封家書中,談到他的四弟擬入京讀較好的學校時說:「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閙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有些人在要讀書的時候,在書檯前裝腔作勢,埋怨說他們讀不下去,因為房間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線太強。
也有些作家埋怨說他們寫不出東西來,因為蚊子太多,稿紙發光,或馬路上的聲響太嘈雜。宋代大學者歐陽修說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馬上和廁上。有一個清代的著名學者顧千里據說在夏天有「裸體讀經」的習慣。在另一方面,一個人不好讀書,那麼,一年四季都有不讀書的正當理由: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待到來年。
那麼,什麼是讀書的真藝術呢‧簡單的答案就是有那種心情的時候便拿起書來讀。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他可以拿一本《離騷》或奧瑪開儼
波斯詩人的作品,牽着他的愛人的手到河邊去讀。如果天上有可愛的白雲,那麼,讓他們讀白雲而忘掉書本吧,或同時讀書本和白雲吧。
在休憩的時候,吸一筒煙或喝一杯好茶則更妙不過。或許在一個雪夜,坐在爐前,爐上的水壺鏗鏗作響,身邊放一盒香煙,一個人拿了十數本哲學、經濟學、詩歌、傳記的書,堆在長椅上,然後閒逸地拿起幾本來翻一翻,找到一本愛讀的書時,便輕輕點起煙來吸着。金聖歎認為雪夜閉戶讀禁書,是人生最大的樂趣。陳繼儒
眉公描寫讀書的情調,最為美妙:「古人稱書畫為叢箋軟卷,故讀書開卷以閒適為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