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代散文 - 158 / 257
古典散文類 / 歸有光等 / 本書目錄
  

明代散文

第158頁 / 共257頁。

 大小:

 第158頁

朗讀:

始皇焚書,伏生將《尚書》藏於屋壁中。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僅得二十九卷,即以教於齊魯之間。[28]浮態:輕浮狂妄之態。

[29]易視:輕視。[30] 泚文士之筆鋒:泚,用筆蘸墨。泚文士之筆鋒,指書寫記載。[31]四維:指禮、義、廉、恥,古以為立國之綱。


  

[32]三尺: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也稱法律為三尺。[33]怖而失箸:《三國志.蜀先主傳》:「先生劉備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嘗誅曹公曹操。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本初袁紹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匕箸。“裴松之注引《華陽國志》云:于時正當雷震,備因謂操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復。」良有以也。

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後因以失箸形容精神受到震動而失態。

夏梅說.鐘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極熱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欲爭赴,此其極熱時也。三、四、五月,纍纍其實,和風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實俱往,時維朱夏[1],葉干相守,與烈日爭,而梅之冷極矣。

故夫看梅與詠梅者,未有於無花之時者也。

張謂《官舍早梅》詩所詠者,花之終,實之始也。詠梅而及于實,斯已難矣,況葉乎?梅至于葉,而過時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2],有夏梅詩,始及于葉。何者?舍葉無所謂夏梅也。

予為梅感此誼,屬同志者和焉,而為圖卷以贈之。

夫世固有處極冷之時之地,而名實之權在焉。巧者乘間赴之,有名實之得,而又無赴熱之譏,此趨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熱者也。荀真為熱之所在,雖與地之極冷,而有所必辯焉。此詠夏梅也。

註釋:

[1]朱夏:《爾雅.釋天》:「夏為朱明。」故稱夏季為「朱夏」。[2]「廷尉董崇相」二名:董崇相,名應舉,福建人,時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稱謂這廷尉。廷尉,漢時為九卿之一,掌刑獄。

南都,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南都。在告,古代官員在家休假。

仙岩.王思任

泉石之奇,皆泉石之聰明強有力所自致者。泉不安於泉,躍而為瀑布。石樑曰:「吾以之為驚河,吾以為狎雷,而我其雄哉!”大龍湫曰:「夫匡氏之子[2],九華之生,將起而角之,焉用此壁立為?夫不有空行,而天弔者耶?」仙岩曰:“是誣其祖矣,戴鼎盛以席垂成,胡不起家自奮發也。」

於是乎有仙岩之瀑,瀑不他借,賴從己腹中出,如千百火樹,笑吐銀花,突如其來,煙呼雪喊,鼓動鐵亂鍧[3]。人相對,止見口張口翕,必欲相聞,則更語之或帖而附耳。對瀑為澤潤亭,予友王季中輒浮大白叫何如[4],捉予臂轟飲以敵之。而山人王碩卿、年家子吳聚伯、吳閎仲[5],俱侈其喉作笑語[6]。

而瀑以為侮予,遂盛氣相加,腥風惡雨,撲人旋舞,且呼且逼,似不欲寓人一瞬者。予曰:「子毋然,我勸爾杯酒,三秋月,還當著故絹衣,向君從容食白粥也。」季中語之曰:「山陰道上人,其言咄咄,吾輩一日東道主」。於是雨漸撤而瀑怒稍戢[7]。

入仙岩洞,觀所謂梅雨潭者,飛沫濺流,此地必無晴日,一洞射風,口緊腹脹,予吻袖而下,偶為苔滑,一決其袖,而氣吸不得呼,幾為禁絶。老人病人,斷不可作此觀矣。傍洞壁出噴玉磯,忍睨之,則回渦杳眩,萬斛明珠拔山搗下也。急走上,而葛衫眼眼粟寒,鬚髮是根,俱為霧雲泚盡。

於是仍登愕想之:岩名仙,謂曾此有仙飛去,雪寒月冷。力量在八素之上[8],方廣以羅漢,此以仙,仙佛了不異人意矣。亭前一樹蒨甚[9],而不免為當戶之蘭,季中力勅僧即克之,青眼不妨頓白[10]。季中言振玉亭上有三皇井、黃帝池、雷潭、龍漆黑,更奇邃清遠。

而足不能諂目,雨又甚,願以異日。相攜擇石齒,窺通玄洞。洞可達梅雨潭,望之窈窕,而為水所壯據。轉翠微徑,酌流觴亭。


  
奔泉驛酒如浪,不可少待,不能勝,遂走憩蓮亭,托遠公以避難,亭下池可方畝,玉蕊胎含,萬衣簇碧。放馥時,綉作瀑花之布,滿山荷韻,不知是泉香花香也。臥象與獅子二峰,鬥積翠之勝,彷彿瓊島。石磴曲屈,泉從屋上經過,屋下俱是雲碓[11]。

亂綠濃寒,竹松都無語處,反有怪榕十丈,寄岩而產,遂拜嘉樹之封。此下為虎溪寺,有慧光塔、陳止齋祠,有虎溪橋。虎溪不在此[12],而宋安禪師曾騎虎此出入,故得名。有「溪山第一坊」,是晦翁字[13]。

寺境廢而復起,永嘉王暘谷先生之力居多,先生即季中之父也。

外史氏曰[14]:大羅山之南有二十六福地[15],其仙岩耶?王、謝能發明山水,先後永嘉,不少概見,何哉?吾聞之劉涇[16],仙鬼惡聞涕唾聲,則力能秘吝之。不則滄桑未換,海若之所宮耳[17]。夫山水靈物也,其生長否泰各有時,褒姒之外有夷施,夷施之外復有飛燕[18],吾又惡知千載之下,仙岩之外,不以悵王、謝者而悵予也?

註釋:

[1]仙岩:在浙江瑞安。[2]匡氏:指匡廬,即廬山。[3]鍧:鐘鼓相雜之聲。[4]浮大白:滿飲大杯酒。

白,酒杯。[5]年家子:科舉時,稱同年登科者的後輩為年家子。[6]侈其喉:放開喉嚨。[7]戢:止息。

[8]八素:道家稱其至高境界,此處借指神仙。[9]蒨:茂盛。[10]「青眼」句:此言僧人態度由熱情轉冷淡。晉阮籍見凡俗人以白眼對之,見嵇康來訪,對青眼。

見《晉書.阮籍傳》。[11]雲碓:雲堆。[12]虎溪不在此:虎溪在廬山,因惠遠法師而得名,故雲。[13]晦翁:朱熹號晦翁。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