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 下 - 114 / 192
歷史類 / 張廷玉等 / 本書目錄
  

明史 下

第114頁 / 共192頁。

 大小:

 第114頁

朗讀:

仁宗即位,進太常卿,余官如故。尋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既而有言榮當大行時,所行喪禮及處分軍事狀。帝賜敕褒勞,賚予甚厚。進工部尚書,食三祿。時士奇、淮皆辭尚書祿,榮、幼孜亦固辭。不允。

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反。帝召榮等定計。榮首請帝親征,曰:「彼謂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臨之,事無不濟。」帝從其計。至樂安,高煦出降。師還,以決策功,受上賞,賜銀章五,褒予甚至。


  

三年從帝巡邊,至遵化。聞兀良哈將寇邊,帝留扈行諸文臣于大營,獨命榮從。自將輕騎出喜峰口,破敵而還。五年進少傅,辭大學士祿。九年復從巡邊,至洗馬林而還。

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統三年,與士奇俱進少師。五年乞歸展墓,命中官護行。還至武林驛而卒,年七十。贈太師,謚文敏,授世襲都指揮使。

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永樂末,浙、閩山賊起,議發兵。帝時在塞外,奏至,以示榮。榮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將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撫,當不煩兵。」從之,盜果息。安南之棄,諸大臣多謂不可,獨榮與士奇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國。其老成持重類如此。論事激發,不能容人過。然遇人觸帝怒致不測,往往以微言導帝意,輒得解。夏原吉、李時勉之不死,都御史劉觀之免戍邊,皆賴其力。嘗語人曰:「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吾不為也。」故其恩遇亦始終無間。重修《太祖實錄》及太宗、仁、宣三朝《實錄》,皆為總裁官。先後賜賚,不可勝計。性喜賓客,雖貴盛無稍崖岸,士多歸心焉。或謂榮處國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節,亦頗類之。

家富,曾孫曄為建寧指揮,以貲敗。詳《宦官傳》。

曄從弟旦,字晉叔,弘治中進士。歷官太常卿。以忤劉瑾,左遷知溫州府,治最,稍遷浙江提學副使。瑾誅,累擢至戶部侍郎,督京、通倉,出理餉甘肅。還,進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討平番禺、清遠、河源諸瑤。嘉靖初,遷至南京吏部尚書。張璁、桂萼驟進,旦率九卿極言不可。會吏部尚書喬宇罷,召旦代之,未至,為給事中陳洸所劾,勒致仕。年七十餘卒。

楊溥,字弘濟,石首人。與楊榮同舉進士。授編修。永樂初,侍皇太子為洗馬。太子嘗讀《漢書》,稱張釋之賢。溥曰:「釋之誠賢,非文帝寬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編類以獻。太子大悅。久之,以喪歸。時太子監國,命起視事。十二年,東宮遣使迎帝遲,帝怒。黃淮逮至北京系獄。及金問至,帝益怒曰:「問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連溥,逮系錦衣衛獄。家人供食數絶。而帝意不可測,旦夕且死。溥益奮,讀書不輟。系十年,讀經史諸子數週。

仁宗即位,釋出獄,擢翰林學士。嘗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賜鈔幣。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憐之。明年建弘文閣于思善門左,選諸臣有學行者侍值。士奇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詔官繼博士,敬編修,澄給事中,日值閣中。命溥掌閣事,親授閣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學問。欲廣知民事,為治道輔。有所建白,封識以進。」尋進太常卿,兼職如故。

宣宗即位,弘文閣罷,召溥入內閣,與楊士奇等共典機務。居四年,以母喪去,起複。九年遷禮部尚書,學士值內閣如故。

英宗初立,與士奇、榮請開經筵。豫擇講官,必得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數人供職。且請慎選宮中朝夕侍從內臣。太后大喜。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國公張輔及士奇、榮、溥、尚書胡濙入。諭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屢加嘆息,不意今尚見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愴。始仁宗為太子,被讒,宮僚多死詔獄,溥及黃淮一系十年,瀕死者數矣。仁宗時時于宮中念諸臣,太后亦久憐之,故為溥言之如此。太后復顧帝曰:「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正統三年,《宣宗實錄》成,進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溥後士奇、榮二十餘年入閣,至是乃與士奇、榮並。六年歸省墓,尋還。

是時,王振尚未橫,天下清平,朝無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稱「三楊」。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楊」,榮曰「東楊」,而溥嘗自署郡望曰南郡,因號為「南楊」。溥質直廉靜,無城府。性恭謹,每入朝,循牆而走。諸大臣論事爭可否,或至違言。溥平心處之,諸大臣皆歎服。時謂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雲。比榮、士奇相繼卒,在閣者馬愉、高谷、曹鼐皆後進望輕。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贈太師,謚文定。官其孫壽尚寶司丞。後三年,振遂導英宗北征,陷土木,幾至大亂。時人追思此三人者在,當不至此。而後起者爭暴其短,以為依違中旨,釀成賊奄之禍,亦過刻之端也。

馬愉,字性和,臨朐人。宣德二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九年秋,特簡史官及庶吉士三十七人進學文淵閣,以愉為首。正統元年充經筵講官,再遷至侍讀學士。時王振用事,一日,語楊士奇、榮曰:「朝廷事久勞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士奇曰:「老臣盡瘁報國,死而後已。」榮曰:「吾輩衰殘,無以效力,當擇後生可任者,報聖恩耳。」振喜而退。士奇咎榮失言。榮曰:「彼厭吾輩矣,一旦內中出片紙令某人入閣,且奈何?及此時進一二賢者,同心協力,尚可為也。」士奇以為然。翼日,遂列侍讀學士苗衷、侍講曹鼐及愉名以進。由是愉被擢用。五年詔以本官入內閣,參預機務,尋進禮部右侍郎。十二年卒。贈尚書兼學士。贈官兼職,自愉始。

愉端重簡默,門無私謁。論事務寬厚。嘗奏天下獄久者多瘐死,宜簡使者分道決遣。帝納焉。邊警,方命將,而別部使至,眾議執之。愉言:「賞善罰惡,為治之本。波及于善,非法。乘人之來執之,不武。」帝然之,厚遣其使。


  

贊曰:成祖時,士奇、榮與解縉等同直內閣,溥亦同為仁宗宮僚,而三人逮事四朝,為時耆碩。溥入閣雖後,德望相亞,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持眾美效之君,輔贊彌縫而藏諸用。又稱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楊其庶几乎。   

列傳第三十七

○蹇義 夏原吉俞士吉 李文鬱 鄒師顏

蹇義,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奏事稱旨。帝問:「汝蹇叔後乎?」瑢頓首不敢對。帝嘉其誠篤,為更名義,手書賜之。滿三載當遷,特命滿九載,曰:「朕且用義。」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嘗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是時齊泰、黃子澄當國,外興大師,內改制度,義無所建明。國子博士王紳遺書責之,義不能答。

燕師入,迎附,遷左侍郎。數月,進尚書。時方務反建文之政,所更易者悉罷之。義從容言曰:「損益貴適時宜。前改者固不當,今必欲盡復者,亦未悉當也。」因舉數事陳說本末。帝稱善,從其言。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