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亞里斯多德傳 - 121 / 164
傳記類 / 亞里斯多德 / 本書目錄
  

亞里斯多德傳

第121頁 / 共164頁。

 大小:

 第121頁

朗讀:

關於《尼各馬科倫理學》的內容,英國學者G.羅伊德作了介紹:「亞里士多德在第1卷中定義主題及說明問題所在;第25卷討論道德德性,先是一般說明,然後,在討論了選擇及責任之後,再仔細說明道德德性;第6卷討論智德;第7卷是道德弱點;第89卷離開了本題,包括了對友誼的仔細檢查;第10卷他又回到第7捲開始時對快樂的討論,最後回到幸福之本題,即倫理學中心題目,此題目之大綱已在第1捲出現①。」從歷史上看,《尼各馬科倫理學》是第一部系統探討倫理問題的著作,儘管它在某些方面沿著由蘇格拉底開始、經柏拉圖系統化的理性道路前進,但從體繫上看,它與柏拉圖的倫理學說有很大的不同。柏拉圖的基本思想是用超越時空的永恆不變的理念來說明倫理問題,因而他輕視感情,崇尚理性;亞里士多德反過來思考問題,他堅信感官知覺構成了一切知識的真實、必然的基礎,「個別」先於「一般」(理念)而存在,「一般」存在於「個別」之中,「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獨立存在。「實在」並不是由超越的理念組成的,而是由諸現象組成的,人的理智只不過是應用於它而已。他認為,現實世界完全是真實的,人生價值的基本原則存在於我們日常的生活中,而不存在於它之外。「善」的生活就是這個世界上人的生活,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不同,他不談來世的報償與懲罰。這樣,他建立了一個從人的本性及需要出發的倫理學體系②。

①G.羅伊德:《亞里士多德思想的成長與結構》,(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第131-132頁。


  

②參見周輔成主編:《西方著名倫理學家評傳》,周兆平、餘湧撰《亞里士多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頁。

1. 什麼是幸福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通常稱之為幸福論或自我實現論,它建立在亞里士多德對宇宙與人性的看法之上。他說,人生確有目的,有追求,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思考的生活沒有價值」,是有道理的。但人生的目的又是什麼呢?他的答案是「幸福」。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