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陳書 - 84 / 107
中國古代史類 / 姚思廉 / 本書目錄
  

陳書

第84頁 / 共107頁。

 大小:

 第84頁

朗讀:

陸瓊,字伯玉,吳郡吳人也。祖完,梁琅邪、彭城二郡丞。父雲公,梁給事黃門侍郎,掌著作。瓊幼聰惠有思理,六歲為五言詩,頗有詞采。大同末,雲公受梁武帝詔校定《棋品》,到溉、硃異以下並集。瓊時年八歲,于客前覆局,由是京師號曰神童。異言之武帝,有敕召見,瓊風神警亮,進退詳審,帝甚異之。十一,丁父憂,毀瘠有至性,從祖襄嘆曰:「此兒必荷門基,所謂一不為少。」及侯景作逆,攜母避地于縣之西鄉,勤苦讀書,晝夜無怠,遂博學,善屬文。

永定中,州舉秀才。天嘉元年,為寧遠始興王府法曹行參軍。尋以本官兼尚書外兵郎,以文學轉兼殿中郎,滿歲為真。瓊素有令名,深為世祖所賞。及討周迪、陳寶應等,都官符及諸大手筆,並中敕付瓊。遷新安王文學,掌東宮管記。及高宗為司徒,妙簡僚佐,吏部尚書徐陵薦瓊于高宗曰:「新安王文學陸瓊,見識優敏,文史足用,進居郎署,歲月過淹,左西掾缺,允膺茲選,階次小逾,其屈滯已積。」乃除司徒左西掾。尋兼通直散騎常侍,聘齊。


  

太建元年,重以本官掌東宮管記。除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轉中書侍郎、太子家令。長沙王為江州刺史,不循法度,高宗以王年少,授瓊長史,行江州府國事,帶尋陽太守。瓊以母老,不欲遠出,太子亦固請留之,遂不行。累遷給事黃門侍郎,領羽林監。轉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又領大著作,撰國史。

後主即位。直中書省,掌詔誥。俄授散騎常侍,兼度支尚書,領揚州大中正。至德元年,除度支尚書,參掌詔誥,並判廷尉、建康二獄事。初,瓊父雲公奉梁武帝敕撰《嘉瑞記》,瓊述其旨而續焉,自永定訖于至德,勒成一家之言。遷吏部尚書,著作如故。瓊詳練譜諜,雅鑒人倫,先是,吏部尚書宗元饒卒,右仆射袁憲舉瓊,高宗未之用也,至是居之,號為稱職,後主甚委任焉。

瓊性謙儉,不自封植,雖位望日隆,而執志愈下。園池室宇,無所改作,車馬衣服,不尚鮮華,四時祿俸,皆散之宗族,家無餘財。暮年深懷止足,思避權要,恆謝病不視事。俄丁母憂,去職。初,瓊之侍東宮也,母隨在官舍,後主賞賜優厚。及喪柩還鄉,詔加賻贈,並遣謁者黃長貴持冊奠祭,後主又自製志銘,朝野榮之。瓊哀慕過毀,以至德四年卒,時年五十,詔贈領軍將軍,官給喪事。有集二十捲行于世。長子從宜,仕至武昌王文學。

第三子從典,字由儀。幼而聰敏。八歲,讀沈約集,見回文研銘,從典援筆擬之,便有佳致。年十三,作《柳賦》,其詞其美。瓊時為東宮管記,宮僚並一時俊偉,瓊示以此賦,咸奇其異才。從父瑜特所賞愛,及瑜將終,家中墳籍皆付從典,從典乃集瑜文為十捲,仍制集序,其文甚工。

從典篤好學業,博涉群書,于《班史》尤所屬意。年十五,本州舉秀才。解褐著作佐郎,轉太子舍人。時後主賜仆射江總並其父瓊詩,總命從典為謝啟,俄頃便就,文華理暢,總甚異焉。尋授信義王文學,轉太子洗馬。又遷司徒左西掾,兼東宮學士。丁父憂去職。尋起為德教學士,固辭不就,後主敕留一員,以待從典。俄屬金陵淪沒,隨例遷關右。仕隋為給事郎,兼東宮學士。又除著作佐郎。右仆射楊素奏從典續司馬遷《史記》迄于隋,其書未就。值隋末喪亂,寓居南陽郡,以疾卒,時年五十七。

顧野王,字希馮,吳郡吳人也。祖子喬,梁東中郎武陵王府參軍事。父亙,信威臨賀王記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術知名。野王幼好學。七歲,讀《五經》,略知大旨。九歲能屬文,嘗制《日賦》,領軍硃異見而奇之。年十二,隨父之建安,撰《建安地記》二篇。長而遍觀經史,精記嘿識,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除太學博士。遷中領軍臨賀王府記室參軍。宣城王為揚州刺史,野王及琅邪王褒併為賓客,王甚愛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圖寫,王于東府起齋,乃令野王畫古賢,命王褒書贊,時人稱為二絶。


  
及侯景之亂,野王丁父憂,歸本郡,乃召募鄉黨數百人,隨義軍援京邑。野王體素清羸,裁長六尺,又居喪過毀,殆不勝衣,及杖戈被甲,陳君臣之義,逆順之理,抗辭作色,見者莫不壯之。京城陷,野王逃會稽,尋往東陽,與劉歸義合軍據城拒賊。侯景平,太尉王僧辯深嘉之,使監海鹽縣。

高祖作宰,為金威將軍、安東臨川王府記室參軍,尋轉府諮議參軍。天嘉元年,敕補撰史學士,尋加招遠將軍。光大元年,除鎮東鄱陽王諮議參軍。太建二年,遷國子博士。後主在東宮,野王兼東宮管記,本官如故。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尋領大著作,掌國史,知梁史事,兼東宮通事舍人。時宮僚有濟陽江總,吳國陸瓊,北地傅縡,吳興姚察,並以才學顯著,論者推重焉。遷黃門侍郎,光祿卿,知五禮事,餘官並如故。十三年卒,時年六十三。詔贈秘書監。至德二年,又贈右衛將軍。

野王少以篤學至性知名,在物無過辭失色,觀其容貌,似不能言,及其勵精力行,皆人所莫及。第三弟充國早卒,野王撫養孤幼,恩義甚厚。其所撰著《玉篇》三十捲,《輿地誌》三十捲,《符瑞圖》十捲,《顧氏譜傳》十捲,《分野樞要》一卷,《續洞冥紀》一卷,《玄象表》一卷,並行于世。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國史紀傳》二百卷,未就而卒。有文集二十捲。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