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城縣。本盧龍縣地。唐開元二十八年析置縣,以通水運。東北有千金冶,東有茂鄉鎮。遼割隷灤州。在州西南四十里。戶三千。
石城縣。漢置,屬右北平郡,久廢。唐貞觀中於此置臨渝縣,萬歲通天元年改石城縣,在灤州南三十里,唐儀鳳石刻在焉。今縣又在其南五十里,遼徙置以就鹽官。戶三千。
營州,鄰海軍,下,刺史。本商孤竹國。秦屬遼西郡。漢為昌黎郡。前燕慕容徙都于此。元魏立營州,領昌黎、建德、遼東、樂浪、冀陽、<一九>營丘六郡。後周為高寶寧所據。隋開皇置州,大業改遼西郡。唐武德元年改營州,萬歲通天元年始入契丹。聖歷二年僑治漁陽。開元五年還治柳城。天寶元年改曰柳城郡。後唐復為營州。太祖以居定州俘戶。統縣一:
廣寧縣。漢柳城縣,<二○>屬遼西郡。東北與奚、契丹接境。萬歲通天元年,入契丹李萬榮。<二一>神龍元年移幽州界。開元四年複舊地。遼改今名。戶三千。
※校勘記
一:高祖以遼有援立之勞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獻援立,原誤「援力」。按地理志五:「晉高祖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為賂。」又地理志一:「太宗援立晉。」據改。
二:榆林之關索隱謂,今山海關,隋書曰渝關,亦曰臨渝關。此榆林蓋臨渝之聲同而倒誤者。
三:開泰元年落軍額按紀開泰元年十一月,改幽都府為析津府。
四:本晉幽都縣索隱謂晉無幽都縣,唐志幽州范陽郡有幽都縣,晉應作唐。
五:昌平縣本漢軍都縣按昌平、軍都並漢置縣,後魏始廢昌平入軍都。
六:元魏置東燕州平昌郡及昌平縣「州平昌」三字原脫。輯本元一統志卷一:「後魏即縣郭置東燕州及平昌郡昌平縣,後郡廢縣存,以隷幽州。」據補。
七:固節鎮據新唐書地理志及太平寰宇記(以下稱寰宇記)六九,應作固節縣。
八:水經注注字原脫。按「雍奴者」云云,非水經經文,為酈道元注,據補。
九:因分武清三河潞三縣戶置三河,原誤「香河」。按香河為分武清、三河、潞三縣戶所新置,非舊有。據改。
一○:本泉山地索隱:「泉山上當有玉字。清一統志玉泉山在宛平縣西北二十五里。玉河源出於玉泉山,亦名禦河。玉河廢縣在宛平縣西南。」
一一:北渡范水劉李河渡,原誤「復」。據王曾行程錄改。又行程錄范水上有涿水,下文元和殿後有洪政殿。
一二:齊長城按此地非齊境,索隱謂齊當作燕。昌平山水記則謂北齊天保中所築。
一三:改歸化郡郡,原誤「縣」。據舊唐書地理志及寰宇記六九改。
一四:易故安二縣地故安,原誤「安故」,據漢書地理志及上文改。
一五:本漢道縣索隱謂「道」當作屰,漢志註:「屰,古遒字,音字由反。」續志亦作屰,晉志始作遒。
一六:周大象二年省隋開皇十八年改淶水縣「二年省,隋開皇」六字原脫。按周大象三年二月為隋所滅,無十八年。寰宇記六七雲,後周大象二年省遒縣入涿縣。隋志雲,開皇元年以范陽為遒,更置范陽於此;六年為固安,八年廢;十年又置為永陽,十八年改為淶水。據補。
一七:本漢臨縣地唐開元四年析潞州置考異謂「」當作。索隱云:「兩漢志俱無臨縣。唐武德二年析潞縣置臨。貞觀元年省。開元四年復析潞縣置三河縣,即臨故地。」
一八:石晉割地在平州之境此九字衍文。按石晉割地在太宗時,灤州為太祖以俘戶置,不在十六州之內。
一九:冀陽冀,原誤「翼」,據魏書地形志、隋書地理志改。
二○:廣寧縣漢柳城縣拾遺雲,漢當作唐。元豐九域志:「河北路營州下都督柳城郡,領覊縻四州,柳城一縣。」漢柳城在中京道。索隱謂自此以下至「複舊地」,應移入中京道興中縣下。
二一:李萬榮榮,原誤「營」,據世表及舊唐書一九九、新唐書二一九契丹傳改。
第四十一卷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復屬冀州。周職方,正北曰并州。戰國屬趙,武靈王始置雲中郡。秦屬代王國,後為平城縣。魏屬新興郡。晉仍屬雁門。劉琨表封猗盧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於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為司州牧,置代尹,遷都洛邑,改萬年,又置怛州。高齊文宣帝廢州為安鎮,今謂之東城,尋復州。周復安鎮,改朔州。隋仍為鎮。唐武德四年置北州,<一>七年廢。貞觀十四年移雲中定襄縣於此。永淳元年默啜為民患,移民朔州。開元十八年置雲州。<二>天寶元年改雲中郡。乾元元年曰雲州。乾符三年,大同軍節度使李國昌子克用為雲中守捉使,殺防禦使,據州以聞。僖宗赦克用,以國昌為大同軍防禦使,不受命。廣明元年,李琢攻國昌,國昌兵敗,與克用奔北地。黃巢入京師,詔發代北軍,尋赦國昌,使討賊。克用率三萬五千騎而南,收京師,功第一,國昌封隴西郡王。國昌卒,克用取雲州。<三>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詞厚禮,與太祖會于雲州之東城,謀大舉兵攻梁,不果。克用子存滅梁,是為唐莊宗。同光三年,復以雲州為大同軍節度使。晉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為賂,大同來屬,因建西京。
敵樓、棚櫓具。廣袤二十里。門,東曰迎春,南曰朝陽,西曰定西,北曰拱極。元魏宮垣占城之北面,雙闕尚在。遼既建都,用為重地,非親王不得主之。清寧八年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門之東曰大同府,北門之西曰大同驛。初為大同軍節度,重熙十三年升為西京,府曰大同。
統州二、縣七:
大同縣。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邊,析雲中縣置。戶一萬。
雲中縣。趙置。沿革與京府同。戶一萬。
天成縣。<四>本極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廣牧縣,唐武德五年置定襄縣,遼析雲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戶五千。
長青縣。<五>本白登台地。冒頓單于縱精騎三十餘萬圍漢高帝於白登七日,即此。遼┅┅始置縣。有青陂。梁元帝橫吹曲云:「朝跋青陂,暮上白登。」在京東北一百一十里。戶四千。
奉義縣。本漢陶林縣地。後唐武皇與太祖會此。遼析雲中置。戶三千。
懷仁縣。本漢沙南縣。元魏葛榮亂,縣廢。隋開皇二年移雲內于此。大業二年置大利縣,屬雲州,改屬定襄郡。隋末陷突厥。李克用敗赫連鐸,駐兵於此。遼改懷仁。在京南六十里。戶三千。
懷安縣。本漢夷輿縣地。歷魏至隋,為突厥所據。唐克頡利,縣遂廢為懷荒鎮。高勛鎮燕,奏分歸化州文德縣置。初隷奉聖州,後來屬。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戶三千。
弘州,博寧軍,下,刺史。東魏靜帝置北靈丘縣。唐初地陷突厥,開元中置橫野軍安邊縣,天寶亂廢,後為襄陰村。統和中,以寰州近邊,為宋將潘美所破,廢之,乃於此置弘州,初軍曰永寧。有桑乾河、白道泉、白登山,亦曰火燒山,有火井。統縣二:
永寧縣。戶一萬。
順聖縣。本魏安塞軍,五代兵廢。高勛鎮幽州,奏景宗分永興縣置。<六>初隷奉聖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戶三千。
德州,下,刺史。唐會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開泰八年以漢戶復置。有步落泉、金河山、野狐嶺、白道阪。縣一:
宣德縣。本漢桐過縣地,屬雲中郡,後隷定襄郡,漢末廢。高齊置紫阿鎮。唐會昌中置縣。<七>戶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