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
永明十年,稚珪及光祿大夫陸澄、祠部尚書虞悰、太子右率沈約、司徒右長史張融表薦京產曰:「竊見吳郡杜京產,潔靜為心,謙虛成性,通和發於天挺,敏達表於自然。學遍玄、儒,博通史、子,流連文藝,沈吟道奧。泰始之朝,掛冠辭世,遁舍家業,隱于太平。葺宇窮岩,采芝幽澗,耦耕自足,薪歌有餘。確爾不群,淡然寡慾,麻衣藿食,二十餘載。雖古之志士,何以加之。謂宜釋巾幽谷,結組登朝,則岩谷含歡,薜蘿起抃矣。」不報。建武初,征員外散騎侍郎,京產曰:「莊生持釣,豈為白璧所回。」辭疾不就。年六十四,永元元年卒。
會稽孔道征,守志業不仕,京產與之友善。
永明中,會稽鐘山有人姓蔡,不知名。山中養鼠數十頭,呼來即來,遣去便去。言語狂易,時謂之「謫仙」。不知所終。
沈飀士,字雲禎,吳興武康人也。祖膺期,晉太中大夫。飀士少好學,家貧,織簾誦書,口手不息。宋元嘉末,文帝令尚書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經》,訪舉學士,縣以飀士應選。尚之謂子偃曰:「山藪故有奇士也。」少時,飀士稱疾歸鄉,更不與人物通。養孤兄子,義著鄉曲。或勸飀士仕,答曰:「魚縣獸檻,天下一契,聖人玄悟,所以每履吉先。吾誠未能景行坐忘,何為不希企日損。」乃作《玄散賦》以絶世。太守孔山士闢,不應。宗人徐州刺史曇慶、侍中懷文、左率勃來候之,飀士未嘗答也。隱居餘干吳差山,講經教授,從學者數十百人,各營屋宇,依止其側。飀士重陸機《連珠》,每為諸生講之。
征北張永為吳興,請飀士入郡。飀士聞郡後堂有好山水,乃往停數月。永欲請為功曹,使人致意。飀士曰:「明府德履沖素,留心山谷,民是以被褐負杖,忘其疲病。必欲飾渾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雖不敏,請附高節,有蹈東海而死爾。」永乃止。
升明末,太守王奐上表薦之,詔征為奉朝請,不就。永明六年,吏部郎沈淵、中書郎沈約又表薦飀士義行,曰:「吳興沈飀士,英風夙挺,峻節早樹,貞粹稟于天然,綜博生乎篤習。家世孤貧,藜藿不給,懷書而耕,白首無倦,挾琴採薪,行歌不輟。長兄早卒,孤侄數四,攝尪鞠稚,吞苦推甘。年逾七十,業行無改。元嘉以來,聘召仍疊。玉質逾潔,霜操日嚴。若使聞政王庭,服道槐掖,必能孚朝規于邊鄙,播聖澤于荒垂。」詔又征為太學博士;建武二年,征著作郎;永元二年,征太子舍人;並不就。
飀士負薪汲水,並日而食,守操終老。篤學不倦,遭火,燒書數千卷,飀士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手以反故抄寫,燈下細書,復成二三千卷,滿數十篋,時人以為養身靜嘿之所致也。著《周易兩系》《莊子內篇訓》,注《易經》、《禮記》、《春秋》、《尚書》、《論語》、《孝經》、《喪服》、《老子要略》數十捲。以楊王孫、皇甫謐深達生死,而終禮矯偽,乃自作終制。年八十六,卒。
同郡沈儼之,字士恭,徐州刺史曇慶子,亦不仕。征太子洗馬,永明元年,征中書郎。三年,又詔征前南郡國常侍沈摐為著作郎,建武二年。征太子舍人,永元二年,征通直郎。摐字處默,宋領軍寅之兄孫也。
吳苞,字天蓋,濮陽鄄城人也。儒學,善《三禮》及《老》、《莊》。宋泰始中,過江聚徒教學。冠黃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餘年。隆昌元年,詔曰:「處士濮陽吳苞,棲志穹谷,秉操貞固,沈情味古,白首彌厲。征太學博士。」不就。始安王遙光、右衛江祏于蔣山南為立館,自劉瓛卒後,學者咸歸之。以壽終。
魯國孔嗣之,字敬伯。宋世與太祖俱為中書舍人,並非所好,自廬陵郡去官,隱居鐘山,朝廷以為太中大夫。建武三年卒。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也。祖父並郡掾史。伯珍少孤貧,書竹葉及地學書。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皆奔走,伯珍累床而止,讀書不輟。叔父璠之與顏延之友善,還祛蒙山立精舍講授,伯珍往從學,積十年,究尋經史,遊學者多依之。太守琅邪王曇生、吳郡張淹並加禮闢,伯珍應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征士沈儼造膝談論,申以素交。吳郡顧歡擿出《尚書》滯義,伯珍訓答甚有條理,儒者宗之。
好釋氏、老莊,兼明道術。歲常旱,伯珍筮之,如期雨澍。舉動有禮,過曲木之下,趨而避之。早喪妻,晚不復重娶,自比曾參。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岩山,後漢龍丘萇隱處也。山多龍鬚檉柏,望之五采,世呼為婦人岩。二年,伯珍移居之。門前生梓樹,一年便合抱;館東石壁夜忽有赤光洞照,俄爾而滅;白雀一雙棲其戶牖;論者以為隱德之感焉。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闢議曹從事,不就。家甚貧窶,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業生凡千餘人。
同郡樓幼瑜,亦儒學。著《禮捃遺》三十捲。官至給事中。
又同郡樓惠明,有道術。居金華山,禽獸毒螫者皆避之。宋明帝聞之,敕出住華林園,除奉朝請,固乞不受,求東歸。永明三年,忽乘輕舟向臨安縣,眾不知所以。尋而唐宇之賊破郡。文惠太子呼出住蔣山,又求歸,見許。世祖敕為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