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文選 - 387 / 483
古典散文類 / 林則徐等 / 本書目錄
  

晚清文選

第387頁 / 共483頁。

 大小:

 第387頁

朗讀:

孔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苟患失之,無所不至。」而近人之論李斯,亦云:小人寧坐視其國之危亡,不以易其身一朝之富貴。痛乎其言之也!然而臣以為彼把持者之計亦短矣。譬如樹木之有蟲,人一身有蟲,聚而嘬之,以為得計,而不念及其已其,則樹僵人亡,而己亦與偕盡。此莊周所謂濡需豕虱者也。使其幡然變計,先國而後身,先群而後己,則一身雖必不利,猶可以及其子孫。況夫處富強之國,其身之未必不利也哉,特一轉移之間耳!是以臣之愚計,以為陛下治今日之中國,不變法則亦已矣,必變法則慎勿為私利者之所把持。夫法度立,則人無獨蒙其利者,故雖至不得已而圖改革,其於人必有所齟齬而不安。歷代叔季之君,夫亦自知顛危而思振刷矣。使其匪所齟齬,而變之不難,則古今安得有亡國哉?臣聞帝王之用心,與眾庶異。眾庶急其一身一家而已,然而仁賢之士,尚有忘身以救物者;至陛下之用心,則利社稷,安元元否耳。淮南子有云:「櫛者墮發」。然櫛不止者,所損者少而所利者多也。尚安能以數人之私戚,而廢天下之公休也哉!故不破把持之局,則變法為虛言。陛下果有意于圖變革,講富強,亦在斷之而已。

以上三端,皆未變法之前所亟宜行者也。蓋不聯各國之歡,則侮奪之事,紛至沓來,陛下雖變法而不暇;不結百姓之心,則民情離渙,士氣衰靡,無以為禦侮之資,雖聯各國之歡,亦不可恃;而不破把持之局,則搖手不得,雖欲變法而不能也。一其事在各國,二其事在萬民,而三則在陛下之心。陛下果采臣議而次第行之,則為曠古之盛節,機關闔闢,而數千年之治運轉矣,然後因勢利導。所謂既變法所宜先者,臣請竭其愚慮,繼今而言之。


  

○譯天演論自序

英國名學家穆勒約翰有言:「欲考一國之文字語言,而能見其理極,非諳曉數國之言語文字者不能也。」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篤信,而嘆其說之無以易也。豈徒言語文字之散者而已!即至大義微言,古之人殫畢生之精力,以從事于一學。當其有得,藏之一心則為理,動之口舌,著之簡策則為詞。固皆有其所以得此理之由,亦有其所以載焉以傳之故。嗚呼!豈偶然哉!自後人讀古人之書,而未嘗為古人之學,則于古人所得以為理者,已有切膚精憮之異矣。又況歷時久遠,簡牘沿訛,聲音代變,則通難明;風俗殊尚,則事意參差。夫如是,則雖有故訓疏義之勤,而于古人詔示來學之旨,愈益晦矣。故曰:讀古書難。雖然,彼所以托焉而傳之理,固自若也,使其理誠精,其事誠信,則年代國俗,無以隔之。是故不傳于茲,或見于彼,事不相謀而各有合。考道之士,以其所得于彼者,反以證諸吾古人之所傳,乃澄湛精瑩,如寐初覺。其親切有味,較之占畢為學者,萬萬有加焉。此真治異國語言文字者之至樂也。

今夫六藝之於中國也,所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者爾。而仲尼之於六藝也,《易》、《春秋》最嚴。司馬遷曰:「《易》本隱而之顯。《春秋》推見至隱。」此天下至精之言也。始吾以謂本隱之顯者,觀象繫辭以定吉凶而已;推見至隱者,誅意褒貶而已。及觀西人名學,則見其于格物致知之事,有內籀之術焉,有外籀之術焉。內籀雲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執其微以會其通者也。外籀雲者,據公理以斷眾事者也,設定數以逆未然者也。乃推捲起曰:有是哉,是固吾《易》、《春秋》之學也。遷所謂本隱之顯者,外籀也;所謂推見至隱者,內籀也。其言若詔之矣。二者即物窮理之最要涂術也。而後人不知廣而用之者,未嘗事其事,則亦未嘗咨其術而已矣。

近二百年,歐洲學術之盛,遠邁古初。其所得以為名理公例者,在在見極,不可復搖。顧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此非傅會揚己之言也。吾將試舉其灼然不誣者,以質天下。夫四學之最為切實,而執其例可以禦蕃變者,名、數、質、力四者之學是已。而吾《易》則名、數以為經,質、力以為緯,而合而名之曰易。大宇之內,質力相推,非質無以見力,非力無以呈質。凡力皆乾也,凡質皆坤也。奈端動之例三,其一曰:「靜者不自動,動者不自止;動路必直,速率必均」。此所謂曠古之慮。自其例出,而後天學明,人事利者也。而《易》則曰:「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後二百年,有斯賓塞爾者,以天演自然言化,著書造論,貫大地人而一理之。此亦晚近之絶作也。其為天演界說曰:「翕以合質,闢以出力,始簡易而終雜糅。」而《易》則曰:「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至于全力不增減之說,則有自強不息為之先;凡動必復之說,則有消息之義居其始。而「《易》不可見,乾坤或几乎息」之旨,尤與「熱力平均,天地乃毀」之言相發明也。此豈可悉謂之偶合也耶?


  

雖然,由斯之說,必謂彼之所明,皆吾中土所前有,甚者或謂其學皆得于東來,則又不關事實,適用自蔽之說也。夫古人發其端,而後人莫能竟其緒;古人擬其大,而後人未能議其精,則猶之不學無術未化之民而已。祖父雖聖,何救子孫之童婚也哉!大抵古書難讀,中國為尤。二千年來,士徇利祿,守闕殘,無獨闢之慮。是以生今日者,乃轉于西學,得識古之用焉。此可與知者道,難與不知者言也。



贊助商連結